★seven★ 2006-2-3 23:01
2006春节漫步培田
2006春节漫步培田<br>
#A
Hq3D4i8z}0F
<br>
"H"^'ag.q/c3G1t'^
2006春节在龙岩连城培田村过年,连绵不断的鞭炮、焰火声真动听……<br>3w*Z4y"I{D:q
2这张的角度已经被拍烂了,但我想我这张比他们广<br>1EE(\]iOq
h3]~
晚上我们住在衡公祠与久公祠中间的小巷走进去的一家家庭小旅馆,每人20元。 <br>
jm7u.sTla
Jw-jJ
本来以为晚上会比较冷,但是其实不会,倒是第二天早晨爬起来拍片时感觉有点凉意<br>
EOAi'aR+b%S^
<br>
8LQDUJ:x]yR"H U)X
<br>[VC3N.F6H^K
《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培田》<br>
2AE'z'ezA.k
<br><br>
Ee/lUm9q-WC
培田村座落在连城县的宣和乡。这个千余人的小村落保存着目前全国较为完整的明清时期古民居建筑群。该建筑群的独到的构思、精致的建筑、精湛的工艺、浓郁的客家人文气息,堪与永定土楼、梅州围龙屋相媲美,是客家建筑文化经典之作,有“民间故宫” 之美誉。<br>
(Wf+bt_|k/^
<br>
F3b3^7Fh'V.A
培田古称吴家坊。元至正四年(1344年),开基祖吴八四郎随元末客家先民南迁的步履,由浙徙宁,再辗转迁往宣和培田。数百年来,培田客家人以耕读为本,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培田人文经济达到了空前鼎盛。<br>cE2G+mx
<br>
#X6l4H_Nl#`7K
培田村的古民居建筑群规模庞大,大体由30幢古民居、21座古祠、2座书院、6座学堂、6座庵庙,以及1条千米古街、5条巷道、2条贯穿村落的水圳组成,总面积达7万多平方米。建筑大都形成于培田村鼎盛的明清时期,村庄和各种建筑设施均考量周到、配置得体、壮观和谐。既有中原建筑文化精髓的承继,又有客家先民匠心独运的发扬。就各式建筑而言,其建筑功用、外观构造、装饰色彩,均是上乘之作。翻开光绪年间雕版刻印的吴氏族谱中“乡图”,吴氏先人在培田依山形、地势、水文营构的庄园式建筑,宛若一幅水墨田园山水画卷,充盈着诗情画趣。<br>
Wl*Ri CD%f%c5G
<br>
]fh/Oiz](}8z p-|
漫步培田古街,衡公祠、久公祠、昌亭公祠、在宏公祠、畏岩公祠、乐庵公祠等21座百年古祠,令人目不暇接,各词堂门庐精巧华丽。祠庙建筑重于门庐构造,有“三分厅堂七分门庐”之说,其结构斗拱垒撑,立石柱雕梁,架飞檐翘角,安红门画彩栋,悬金字牌匾,缕雕窗牖墙屏,刻石柱楹联,绘术壁漆画,甚是富丽堂皇。正厅置镏金神龛祀德高望重先人牌像。外两坪石狮石鼓分踞两侧,更添祠庙肃穆庄重。<br>
EU izJ
<br>8OqT7M0g'g#\ fS%^ m^
村中间一座高堂大屋为“九厅十八井”建筑——官厅,又称侍卫府。何为“九厅十八井”?九厅即为:门楼厅、下厅、中厅、上厅、楼下厅、楼上厅、左花厅、右花厅等九个正向大厅;十八井为:五进厅共五井,横屋两直每边五井共十井,楼背厅有三井。九厅十八井是客家人结合北方庭院建筑,适应南方多雨潮湿气候及自然地理特征,采用中轴对称布局,厅与庭院结合构造的大型民居建筑。其厅、井布局科学合理,各厅各有功用。上厅供祭祀、族长议事,中厅接官议政,偏厅接客会友,楼厅藏书课子,厢房横屋起居炊沐,家族聚居,集政、经、居、教于一体。官厅四周的青砖防火墙古朴厚重,门楼前两坪石狮鼓危坐,石桅杆挺立,照墙圆围,月增清碧,五进厅堂层层耸叠,俨然在诉说鼎盛时期培田的繁荣以及数百年来的风雨沧桑。<br>
d@#~wKT"Lz
<br>
j4oM,m@#t8`_
村东南角是一座比九厅十八井更大的官厅建筑——大夫第,又称继述堂。该建筑始建于清道光年间的1829年,历时11年建成,占地近7000平方米,距今有160多年历史。据培田吴氏族谱记载:“集十余家之基业,萃十余山之树木,费二三十万之巨资,成百余间之广厦,举先人之有志而未逮者成于一旦,询无愧善继述矣。”走进大夫第,中厅天井铺有接官用的过道。内两坪两侧的花厅云墙极具特色,飞檐走角的云墙,饰以琉璃花格漏窗,旁边题诗作画赋诗联,天井鱼翔水中云天,花圃飘香。以起居会友为主的花厅宽敞明亮。三合地板不潮不冻、平整洁净、冬暖夏凉。数排横屋卫生通畅。如此安逸舒适的居所是休闲起居的绝好选择。<br>0AD$}+?`0c
@
<br>Vd0|B
Mo3M
村尾竹木葱笼处筑有闻名遐迩的南山书院。书院古朴典雅、环境清幽,始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乾隆三十年(1765年)改建,校舍面积约8000平方米。清流人裴元章尚书曾题联南山书院:“距汀城郭虽百里,入孔门墙第一家。”明清以来,在培田南山书院从学者遍及(长)汀、连(城)两县。偏僻山村的这座书院,400多年来,几经沧桑,文才武略,源源而出。据不完全统计,明清科举时代,书院培养了170余名国学生、贡生、秀才,步人仕途19人,官至五品有7人,其中有翰林、浩封大夫、教渝、巡检、守备等;民国时期,书院哺育就4名与周恩来总理同窗的留法勤工俭学生和3名黄埔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共培养大中专生近300人。因之,南山书院有汀州客家文化摇篮之誉。<br>a.M~Lj;d3MyR
<br>
+Qumi0U
在培田古民居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容膝居。在培田古民居建筑群里,其规模虽小,名声却很大。这是吴氏为了适应当时社会的道德修养和经济文化要求,特别为培田女性创办的妇女学馆。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的禁锢里,容膝居里女性们可以接受文化熏陶,甚至“可谈风月”,足见妇女思想之解放。可以说容膝居是古代的一所婚育学校,是一处浪漫的小木屋。<br>
(qCnO1F3tCzm5o
<br>w*nrw[z
登高俯瞰,山村周山龙盘虎踞,河源溪自北向南绕村而过。村口村尾“圣旨”、“恩荣”两座跨街牌坊遗址仍可寻觅。两条水圳穿行于村庄之间,如白练飘飞。各座古居井然有序、熠熠生辉、气势磅礴,可谓地灵人杰、钟灵毓秀。<br>
y-Lz*D%}P
<br>
5HR;Yq|\p9h|
培田古民居建筑是明清时期优秀建筑群落,具有极高的建筑品位、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对研究明清时期客家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具有重要的价值。被称为“福建民居第一村”“中国南方庄园”。
★seven★ 2006-2-3 23:02
re:[IMG]http://new-pp.n...
<IMG onmouseover="javascript:if(this.width>520)this.width=520;" src="http://new-pp.net/UploadFile/20062322262242730.jpg"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520)this.width=520;" align=absmiddle border=0><br>
j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