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猫 2006-3-14 20:14
[转帖]漳州人的不解和漳州人的解答
今天在泉州网的论坛上看到了一位泉州网友的文章,是描述闽南三地关系的,作者以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唐僧和沙僧三大人物来比拟闽南三地,内容生动有趣,请看:“泉州是孙悟空,有点叛逆有点血性张狂,一路上摸爬滚打刻苦学艺练就了七十二变本事(产业集群活跃,县域经济强劲,)。但是,纵使有非凡本领,但却有紧箍咒在身(长期受厦门的牵制)。而厦门正是人人爱吃的唐僧肉(有人气,能不断吸引全国各地周边人群前往定居旅游),本事没孙悟空强,皮肤比较白(不像孙悟空长的都是毛),性情也较温弱,但却受大唐君主宠爱,深受如来佛观世音菩萨爱护(给于很多政策上的照顾)。而唐僧在取经途中,孙悟空一路披荆斩棘,降妖除魔,一路上摘桃化斋,做了不少牺牲,贡献(资金物资大量流入)。但是最后呢?最光彩的脸上贴金最多的却仍是唐僧。而沙僧呢?性格就是那样卑微卑气的,没有自已的主见,只会一门心跟着唐僧走,甘于平凡。这个我们就不说他了。叹!孙悟空的命运难道就真的要走在唐僧的阴影里吗?希望不是这样的,希望现代的孙悟空能找着新的思维,迸发新的能量,因为,后人还是有能力编写新的西游记。”作为一名泉州人,作者一方面描述了闽南三地今时今日的关系,尽管带着主观情绪;一方面表达了泉州人不甘人后、奋发有为的拼搏性格,作者最后“希望现代的孙悟空能找着新的思维,迸发新的能量,因为,后人还是有能力编写新的西游记”。看了这段话,不知道我们漳州人又作何感想?<br>
]&u%[Rb
曾记否,漳州在八十年代初也曾经是福建的经济中心,经济总量傲视福建?曾记否,漳州在上个世纪也曾经在福建创造了多个”第一“?而如今呢?历史的长河在慢慢流淌,而漳州人一次次地抓不住历史赋予的机遇,时至今日已是江河日下,逐渐陷入沦为他人腹地、在福建逐渐边缘化的困局。是历史在开漳州人的玩笑还是漳州人在开自己的玩笑?漳州人不解。<br>"I1s3v;`nSSg
的确,漳州人有太多不解,太多无奈。<br>
waYBZT VC
漳州人不解,我们与经济特区比邻而居,是机遇抑或是束缚?漳州有全省最大的平原,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有丰富的港口资源,有悠久的历史积淀,有台胞众多的人文优势,为何由于政策资源的不足,我们的巨大潜力无从发挥,只能养在深闺人未识?<br>;x'Qy"Q,c
漳州人不解,“工业立市”、“以港兴市”是被国内外无数先进地区实践证明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而在我市却在二十一世纪初才在全市获得共识?<br>'f IO$a\8i/a/X
漳州人不解,每当我市经济刚有点起色,老百姓刚看到希望的时候,我们的主要领导却又匆匆离别?<br>
fA
h:^'u7c8sK)m
漳州人不解,当国家欲把国际机场建在我市的时候,我们为何不能抓住这历史性机遇?<br>
I*n:h
z-l)[:XX#|
这些都是漳州人较大的不解,而小的不解呢?那更如满天星空,不可计数。比如,为何在我市与周边的经济特区高高兴兴地为突破“行政区划限制”而大搞城市联盟的时候,我市却未能在自己的县域之间突破“行政区划限制”?人家都把公交车开进了角美、龙池的时候,我市的公交车却迟迟未能开进?比如,漳州老百姓对我市卫生环境差、到处摆摊设点而怨声载道的时候,我市却总是雷声大雨点小,见不到实际的治理效果?比如,在今天“公交优先”已成为全社会共识的情况下,我市却突然放开前几年禁止的摩托车载客市场,而市区众多的三轮车也交由外地人载运,不是说允许三轮车载运市场的存在是为了解决我市下岗群众再就业的问题吗?......小不解太多,就到此为止吧。<br>
!h{*?4cG"mc*P1c
这十几年来,漳州人有大的不解,有小的不解。这些不解,有的能得到解答,有的不能得到解答;有的已经得到解答,有的却未能得到解答。然而,旧的不解未去,新的不解又来。这次不解太大太大,成为不少漳州人内心太大太大的无奈。漳州人记得,我市曾经制定过南太武经济区发展战略,这个经济区是未来漳州发展的关键所在。从这几年发展证明,这个经济区经济建设成就斐然。然而,在不久的将来,这个经济区的发展环境、发展空间将不得不有所变化。听说,我市与我们的邻居可能在行政区划上会做些调整,为了在我省造个“龙头”都市,此乃我省经济建设的大局。大局观是必要的,因为在大局观的指导下,每个地区都能得到发展,获得双嬴。不过,我这里还是产生了一些疑问。首先,是理论层面上的疑问。所谓“龙头”都市的建立到底是在起点公平的基础上通过市场力量的自发干预形成好些还是在起点不公的情况下通过行政力量促成?所谓“龙头”都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和带动作用是否有客观的保障程序?是否反而会造成马太效应?其次,是实践层面上的疑问。浙江是我国一个经济强省,它没有经济特区,但各市可谓遍地开花,你说,杭州、宁波、温州等地的关系要怎么摆?到底是宁波服从杭州的大局还是温州服从宁波的大局?这两大疑问是我个人的不解,可能也是不少漳州人和泉州人的不解。这种不解的实质是一部分人、一部地区率先富起来再带动其他人、其他地区富起来的“说法”是否存在科学性和现实意义。学术界也为解开这个不解而争论不休。有人说,这种“说法”是对的,因为不能每个地区、每个人同步富裕、同时富裕;有人说,这种“说法”是不现实的,因为它只会造成在起点不公的基础上各种资源过度向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倾斜、集中,结果只会“富者越富、穷者越穷”,最终导致“两级分化”。也有人说,在一定阶段ZF应有个宏观调控以防止两极分化的风险,不过这也不容易做到。我不是理论家,不敢对此姑妄评之。不过,我坚信这样一种信念:竞争和合作是对立统一的。没有竞争的合作最终是没有效率的合作,不公的合作。而双嬴不是没有条件,它必须在公平的规则下展开合作,它必须在承认各竞争个体的主体性前提下展开合作,双赢不应该是为了争龙头,更不应该是既定龙头。<br>L
DC:[
l
种种不解与无奈,在不少漳州人心中萦绕,也在不少泉州人心中盘桓。我不得不说,泉州人和漳州人在人文性格上确实有些不同。漳州人缺乏敢为人先的底气,保守、老实、求安求稳;泉州人则凡事敢争第一,开拓、进取,敢想敢干。这或许是历史上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所带来的影响吧。还有一点是不开忽略的,泉州人的乡土情结是比较重的。闽南文化在他们那里保存的较为完整、也得到较好的宏扬,而对于本地区的利益,他们也是敢想敢要的。能说他们缺乏大局观吗?我不这么看。相反,泉州人有自信也有勇气,他们认为他们能够以自己的发展来带动福建的发展、为福建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当然,他们的底气来自于自己的实力,事实上他们也有真的实力。深厚闽南文化的沉淀以及强大的经济实力日益增强泉州人对于他们那个建立在乡土情结基础上的生命共同体的归属感、认同感和主动参与感。那里,公民社会的氛围已初露苗头,不少泉州人对于城市联盟、大泉州战略等事关生命共同体利益的大事激烈讨论。漳州呢?尽管也有人疑问多多,但大家不忍闻、不忍说。<br>d ?5@J:h6Flq
那么,漳州人真是无动于衷了吗?不。事实上,在不利的处境下,他们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开始做出回答。<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