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熊 2006-7-5 00:38
[转帖]左粪做假又一铁证,“感动中国人物”陈健的事迹是假的!
作者: o369 来源: 子陵论坛 <a target=_blank href="http://bbs.ziling.com/">http://bbs.ziling.com/</a>这个世界上,有的人死的伟大,可有的人却活的渺小。<br>
(d{2iw(Z,X;n
<br>
T8nY)Aq^vpM3j
就在广大网友普遍质疑:“为什么白礼芳老人活活累死也感动不了中国?谁代表了中国?”的时候,CCTV还是义无返顾地将2005年“感动中国奖”颁发给了陈健,并颁奖词称——<br>
l8].t3a"[,J\(s
<br>
RPi)@_3|8D
|$@g4\
“一个生者对死者的承诺,只是良心的自我约束,但他却为此坚守37年,放弃了梦想、幸福和亲情。淡去火红的时代背景,他身上有古典意识的风范,无论在哪个年代,坚守承诺始终是支撑人性的基石,对人如此,对一个民族更是如此。” 。<br>.z-JI:l7wO
<br>
+c:`:M+o_Ed
T]PG
几乎是一夜之间,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成了家喻户晓的英雄。在这个灵魂空白和心情浮躁的年代,媒体的力量是强大的,左右着我们的道德思想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在新闻媒体的追捧和夸大下,陈健成了英雄,感动了“中国”,……然而,人生就像演戏,有悲有喜,有实有虚,真作假时假亦真。<br>f!]L3je1oaN&U
<br>mO7H#^A[1QMX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今一个更吸引眼球的新闻被媒体深挖了出来,敲打着我们善良的心——原来,“感动中国人物”陈健的事迹是假的!让我们重温一下历史和现实:<br>[Zce8_~:b#a
<br>
AN,GA)@f
1969年8月15日,在黑龙江逊克县双河村插队的上海知青金训华为抢救国家财产(两根电线杆),跳入洪水不幸牺牲,后被追认为中国*党员。金训华的事迹当时被广泛报道,还为此发行了一枚纪念邮票。在那个时代,金训华的名字和雷锋一样响亮。<br>
Co&J7fjRc'X
<br>Lxd(?.NR%@3S
2006年2月9日,在电视台播出的盛大颁奖典礼上,当年和金训华一起跳入洪水的陈健当选“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登台领奖。此前媒体报道,洪水中金训华托了陈健一把,陈健于是许下诺言留在那片土地为金训华守墓36年,并为此“放弃了梦想、幸福和亲情”。那一晚,陈健这个名字感动了中国。 <br>$h7qh5\ lZ(O
<br>
)?J@x7|-m
“假的,不要看。”第二天下午回想这件事时,因高位瘫痪而躺在床上的朱伟明对记者说,他和金训华、陈健、金训华的妹妹金士英,以及现在负责照顾他的黄德明是1969年5月底一起到黑龙江黑河市逊克县双河大队下乡的,金训华生前身后的事都是他们亲历的,而现在对陈健的报道“太离谱了”。 <br>,]\O*@:} qcg
<br>
*@
dY4JL1b5B7j
知青们认为陈健没有守墓36年,按照目前的报道,“陈健也只说是扫墓,而不是守墓”。“当然,如果他真的每年都回去扫墓,我们也认可了,可问题是他没有。”1998年才离开黑龙江回到上海的黄德明说。“至少1979年我离开双河大队以前没见到他回来扫墓,我们知青在清明节和金训华祭日举行活动也没见他参加过。”朱伟明说。 <br>
s"l+\"_;a,y)z0Zx
<br>Rk_-X7xsX0Zt4~
l
“他是最早离开的一批,报道说他最后一个离开。”朱伟明说:“陈健离开双河村以后,我从来没见到他回去过,更别说去扫墓了,我那个时候管食堂,他要是回去,肯定知道。”自认在知青中和陈健还算有些接触的刘龙九称:“1971年到1979年这9年间,我极少见到他回双河。那时每年两次扫墓,清明和金训华祭日,我一开始是参与者,后来是组织者,没见到过陈健。” <br>
/a-Bh]C*A7N6k0n
<br>
,@'h.GX C
毫无疑问的是,陈健目前是双河村最大的新闻。对陈健的回忆,双河村人最一致的一点是,他是在金训华死后第二年,即1970年就离开了双河村,逊克县第一批面向知青招工,他就走了。“在他离开双河村的头几年,没见他回来过。” <br>{G$K?4D[:N]
<br>
{%thEfD R:{O
陈健说:“从1969年下乡到现在,我没离开过逊克县吧,不是一直陪着金训华吗?”守墓一事最早的报道者之一,上海一家报纸记者费凡平说:“陈健当时的说法是 我陪着他(金训华) , 守墓 的说法是我提炼的,我觉得这就是守墓。” <br>xg8_1j5a~_i
<br>
e @Gh%GP0jV
上海知青和金训华的妹妹金士英对陈健不满的地方在于,几十年来,陈健从未到过上海金家看望金训华父母。“金士英总是跟别人说,为什么他从来不到我家去?他说他守墓了几十年谁相信?”这些流传在上海知青之间的议论,跟随在一批批前往双河村回访并祭奠金训华的上海知青,进入到了双河村。 <br>SA(j;r \|e&}A'L
<br>
!Q6g%Y3T$l&o{
金训华救陈健的细节是知青们的又一个疑问。“当时水流那么急,金训华头露了3次就不见了,怎么会来得及托他?”朱伟明说。“我没有看到金训华推了陈健一把。”79岁的双河村民姚振杰时就在现场,他目睹了抢救陈健的过程。 <br>2rH
s*o&R
<br>g$Y-J-u%~?xe
a
对此陈健觉得很冤,“金训华没有推我一把,我也从来没这么说过。这是记者写出来的。跳水的时候,他先下去,我后下去,他始终在我的前面,不可能说推我一把。”而费凡平则回忆:“我采访的时候,陈健说好像(金训华)推了他一把,又好像没有推。” <br>0Ag2lxt4G
<br>x&X|yT3k G
大部分知青1979年之前都回到了上海,在双河下乡的知青中,除陈健外,还有黄德明等3人。对于陈健的留守,几乎每个接受采访的知青都进行了分析,“按照当时的政策,和当地人结了婚的,在当地有工作、已经不是知青户口的回城不能落户口,陈健两项都占了,而且大家回城也是一片茫然啊,不知道前途在哪里,在那里有个工作至少稳定一点”。采访过陈健的凤凰卫视一位编导称:“陈健也向我们表示他留在黑龙江并不全是因为金训华。” <br>WRVvN){CU6by#d
<br>
agAitF.lAIU)X
费凡平把陈健的行为提炼为“守墓”,后来很多报道便以此为基础。《共同关注》记者郭俊义则表示是黑龙江另一报纸向他们提供了线索,而他也认为陈健虽然离开了双河村,但在逊克县留了36年,就可以理解成为金训华“守墓”了。 <br>7@g:c^2[6b8R'WU1\8Il
<br>
t)G]omPC6b
2005年8月15日,十多位上海知青又到双河村扫墓,陈健陪同前往。陈英姿回忆,“我当时觉得报道有些过了,就对陈健说, 你见好就收,不要太过分 。” 面对朱伟明等知青的疑问,费凡平说:“我觉得(陈健的报道)细节上可能有些出入,但主体上是没问题的,陈健确实留在了逊克县。” 陈健在澄清报道中夸大的成分后说:“我觉得这些都是细枝末节的东西,这个不实,跟我没关系,不是我说的。” <br>4\
G3`C9r!~:B9ly
<br>T
rWOl'UCC
今年1月,陈健被选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又一波报道**来临,使知青们觉得有站出来澄清的必要了。2月15日下午,应上海媒体邀请回到上海的陈健本来要举行黑龙江知青见面会。朱伟明等到双河下乡的知青没有获得邀请,但经过多方打听得知这个消息,一行10人在见面会开始前便赶到了现场。他们到场后向安排见面会的媒体质询为什么报道不真实?为什么他们反映很多次还是连续报道?最后,陈健没有出现,举办方取消了见面会。<br>9}.q1gO,j Gv
<br>
xW#X9Ug \.{S1I `;R
…… ……<br>
(u9gC#Xt^a.J/EM't
<br>
~'` z{r*Ug5\q
金训华的在天之灵不会想到,围绕着他的长眠之地竟然会有如此多的争议。<br>
9awo2SOz.Nw;P9^
<br>
b-k8f H@K L'oq`5T2i
让真正的英雄的在天之灵得到安息吧。<br>
5vNUB!d8E
让那些渺小的灵魂继续表演吧。<br>7d#@7L)VS#~
咱老百姓只会被真正的英雄感动,<br>
&u*IP)My
因为我们的心中有杆称。<br>
Upu^u3R
l
真正的英雄是不需要奖杯的,<br>3G9@!lh"b
因为您的名字已经铭刻在我们的心中。<br>
"]2m.P2viP
野莹 2006-7-6 20:44
re:太无齿啦,还有脸举行黑龙江知青见面会??...
太无齿啦,还有脸举行黑龙江知青见面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