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原 2007-10-11 15:07
中原北望三部曲(不断整理中......)
序:xB fI`WM
二十年前,因名字踏上了这块炎黄子孙的发祥地,二十年后,才端上相机,细细品味这里的中原文化。,Gg8kH"T
回到洛阳,同样是感叹,但再不是六年前的呜呼哀哉了,六年前的洛阳感觉还没二十年前好,世界发展的如此之快,洛阳怎么就像封闭在真空里了呢。其中母校也从原来的二流学校沦落成四流学校,当时从学校的网址上看到新入学的校友们哀叹入错了门投错了胎。不过这次再到洛阳,真没想到变化之大,新区的发展让人兴奋,大学城也是平地起高楼,短短几年间母校竟然也鸟枪换炮了。不过新校区再大,也不是我的,回到老校区,赶到牡丹宾馆,不管条件再差,也要回味住上两天啦:)
1_2d0})kgo
改革开放之初,老外对中国的了解甚少,初来中国探访,一般都选择北京洛阳西安线路,洛阳是九朝古都,是哪九朝我不太清楚,只知道当初高考选择的高校都旁落时,从没听说过的洛工还有一个名额,听老爸说他呆过洛阳,是九朝古都,那有个龙门,不管怎么说,好歹也算是鲤鱼跳龙门啦,何况估计很好玩,便背着**书包行军水壶杠着炸药箱(早期的行李箱)来到了河南。
u:Pz
v:R,q
洛阳吃有水席,观有牡丹,赏有唐三彩,人物则有很多,年轻人不懂历史,只记住在校时有个13岁的小歌手陈琳,学邓丽君的气声唱出了名,长大后跟着在TW和大陆老闹事的候德健跑了又分了。古代有个莫愁女,从洛阳远嫁到了南京,孝敬公婆和谐邻里,留得一个好名声。我后来回到南京,没事就常跑去莫愁湖,在那回味陈琳的牡丹啊牡丹和江南小曲莫愁啊莫愁。
zc&OpcT
p gA\fM
[attach]6257[/attach]#co,OF3k8cyu
3nf&MV#D-D+|
[[i] 本帖最后由 阿原 于 2007-10-13 08:22 编辑 [/i]]
阿原 2007-10-11 15:08
一、中国三大艺术石窟:洛阳龙门*X6Nqv%`+U
'Gw1iMQ
洛阳有八景,其中以龙门石窟、关帝庙、白马寺最为有名,周边风景有刘秀墓、黄河小浪底及少林寺,做为国内三大艺术石窟,龙门是少不了的必行之程。(相关知识部分记录或转载)wY'X'Ea+T#J#b
6d!F:Pi&C,r.} o
[attach]6258[/attach]
'f#Gu
gm
L+A^ K
EAVl(x
7D)F$tD;xb\fG2x
G(~e2yG:g ^-F
龙门距洛阳市区有13公里,以前觉得很漫长,现在城市扩张了,新区直接发展到了关帝庙,龙门便离城市越来越近。
g @c
q:W EOW a
z`7v/S!s~
[attach]6259[/attach]/Lg"h0@ n!{C Xl
Y
g.ry})g}p
o#F$\V N j-@0Y*c
3_9\
Z$Rs]
整个龙门石窟由两山组成,石窟以西山为主,东山也称香山,因山上长有一种含香味得植物而得名。香山寺始建于北魏(516年),武则天当政时经常带领群臣在香山寺中游宴赋诗。白居易晚年也常住在香山寺里,自称“香山居士”,死后便葬在香山脚下。香山寺还有1932年所建蒋阶石别墅一座,那是1932年民国ZF迁都洛阳,为蒋阶石宋美龄避暑所建。
5c2Z&ZONGS
*|8lC8@O;G?Ht
[attach]6260[/attach]
E]}!FBDlde
'nK W1F7F9O{7R s0L
hd)e?8]:zC
j/Z~1|u\.O^ r
相传东、西两山本为一体,大禹治水时,嫌其阻水淹田,就用大斧把它劈成了两半,从此两山对立伊水中流,远远看去就象天然的门阙一样。因此自春秋战国以来,这里便有了一个形象化的称谓:伊阙。
EUV
P2T~
L$Ys&]`8LYYV
[attach]6261[/attach];PM:Rej a.x%mC!e?
p!X-z&Lo;J
^B6qj.JL:^
F)J)fQaGw`+c9l`
龙门石窟晚于山西去岗,那是南北朝北魏期间,拓跋一族极尊佛教,早年定都幽燕(山西大同)一带,开凿了云岗石窟。后魏文帝迁都洛阳,便开始在龙门凿石,此后石窟便一直延续到盛唐。隋炀帝都洛阳后因宫城城门正对伊阙,古代帝王以真龙天子自居,因此伊阙得名 “龙门”,如今所建的龙门桥长虹卧波,飞架于伊水之上。7J[ukpf
z
Fjr:lQPybN
[attach]6262[/attach]
S9Q5nH7R]R2^7t
:qwBMbF
4Tj)V$mD&D
:U?1[.}*`'{$^B%M
龙门石窟就雕刻在伊河两岸的山崖上,南北长约1公里。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公元494年)开始营造,经过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延至北宋,累计大规模开凿约四百余年,现存窟龛2345个,碑刻题记2800余块,佛塔70余座,造像近11万尊。其窟龛、造像和题记数量之多,居中国石窟之冠,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佛教艺术宝库,但是这三者又各尤其特点。开凿石窟的风尚是沿袭佛教发源地之一的古印度而来的。在中国北方,石窟得开凿路线基本上是沿丝绸之路而来的,这也是佛教传入中国的一条主要路线。公元3世纪佛教造像艺术传入中国,最初的敦煌莫高窟就有许多无佛的空窟。可敦煌的砾石太松散,所以壁画出了名;公元5世纪云冈石窟兴建,砂岩还是颗粒松散,难以精雕细刻;龙门石窟的开凿比云冈石窟晚了大约半个世纪,但是龙门的山崖都属于古生代寒武纪和奥陶纪的石灰岩层,其石质坚硬、结构紧密,不宜风化和大面积脱裂,很适合于艺术造像。在龙门,中国石窟艺术进入鼎盛期,鬼斧神工既雕出了最大的卢舍那佛,高达17.14米,也凿出了最小的佛像,连头带身,总共不过2厘米!W9qU(W x8v4_
}4iW1Ysx*bZm
[attach]6263[/attach][;l:dls~w
8?N;e6B,vq
@S$C r;_*A1bLN,Pe
/r d
q6t,e
然而,龙门石窟在历史上也惨遭摧残,在著名的“三武一宗”灭佛事件中(佛教史上称“法难”,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后周世宗、唐武宗等四次废佛),龙门石窟就遭受了后三次灭佛事件的破坏。此外由于近代中国国弱民贫,龙门石窟的大中型洞窟惨遭盗凿。
` tg.W{GOX"U!M
s ?K/e:e%dE
[attach]6264[/attach]'ls ZC(E*j&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