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原 2007-10-11 15:07
中原北望三部曲(不断整理中......)
序:}6IuJQ:l&N
二十年前,因名字踏上了这块炎黄子孙的发祥地,二十年后,才端上相机,细细品味这里的中原文化。9\6Z-OT@)w
回到洛阳,同样是感叹,但再不是六年前的呜呼哀哉了,六年前的洛阳感觉还没二十年前好,世界发展的如此之快,洛阳怎么就像封闭在真空里了呢。其中母校也从原来的二流学校沦落成四流学校,当时从学校的网址上看到新入学的校友们哀叹入错了门投错了胎。不过这次再到洛阳,真没想到变化之大,新区的发展让人兴奋,大学城也是平地起高楼,短短几年间母校竟然也鸟枪换炮了。不过新校区再大,也不是我的,回到老校区,赶到牡丹宾馆,不管条件再差,也要回味住上两天啦:):sP(N~Q1Q#H5V
改革开放之初,老外对中国的了解甚少,初来中国探访,一般都选择北京洛阳西安线路,洛阳是九朝古都,是哪九朝我不太清楚,只知道当初高考选择的高校都旁落时,从没听说过的洛工还有一个名额,听老爸说他呆过洛阳,是九朝古都,那有个龙门,不管怎么说,好歹也算是鲤鱼跳龙门啦,何况估计很好玩,便背着**书包行军水壶杠着炸药箱(早期的行李箱)来到了河南。^(A7p IX
洛阳吃有水席,观有牡丹,赏有唐三彩,人物则有很多,年轻人不懂历史,只记住在校时有个13岁的小歌手陈琳,学邓丽君的气声唱出了名,长大后跟着在TW和大陆老闹事的候德健跑了又分了。古代有个莫愁女,从洛阳远嫁到了南京,孝敬公婆和谐邻里,留得一个好名声。我后来回到南京,没事就常跑去莫愁湖,在那回味陈琳的牡丹啊牡丹和江南小曲莫愁啊莫愁。
Y&[$st.^A~
S
)iMp-sQA
[attach]6257[/attach]4CUF]iu;z
\Jq8Fl9F
[[i] 本帖最后由 阿原 于 2007-10-13 08:22 编辑 [/i]]
阿原 2007-10-11 15:08
一、中国三大艺术石窟:洛阳龙门
%H#e+lFhQ1b
v9RL4thk6kK]$AJ
洛阳有八景,其中以龙门石窟、关帝庙、白马寺最为有名,周边风景有刘秀墓、黄河小浪底及少林寺,做为国内三大艺术石窟,龙门是少不了的必行之程。(相关知识部分记录或转载)
[XqUZ1J9u
sM"{R'E F!i(^y
[attach]6258[/attach]fWjU7C8{c {&u[
&{
R})N
Cy2l\R
HFR'Fdb
9{.kxSN [*I
龙门距洛阳市区有13公里,以前觉得很漫长,现在城市扩张了,新区直接发展到了关帝庙,龙门便离城市越来越近。,XC{@lE,J%S
H3m'y*TeTtN
[attach]6259[/attach]
LEqK
q|;b
T_
sccy
z
sK
U/W%X2k {;C
!JJ${n-E
整个龙门石窟由两山组成,石窟以西山为主,东山也称香山,因山上长有一种含香味得植物而得名。香山寺始建于北魏(516年),武则天当政时经常带领群臣在香山寺中游宴赋诗。白居易晚年也常住在香山寺里,自称“香山居士”,死后便葬在香山脚下。香山寺还有1932年所建蒋阶石别墅一座,那是1932年民国ZF迁都洛阳,为蒋阶石宋美龄避暑所建。
A+GK
h o7A
W
^'y-S)s:O
f%x/x%W
[attach]6260[/attach]
Xe(L8TxM+j[
9|1^
Qm1K5l.i
QG jd.Ndn#|
E$~
(Z {)k-F/X+g AmS/l
相传东、西两山本为一体,大禹治水时,嫌其阻水淹田,就用大斧把它劈成了两半,从此两山对立伊水中流,远远看去就象天然的门阙一样。因此自春秋战国以来,这里便有了一个形象化的称谓:伊阙。
8DOJ&k&C7}0y
$qDJr;g&\x
[attach]6261[/attach]Q4U3`6z!BP$rR(U
~;?N UM+~-d-C
~*W6^)[#Gw
de"|[,Vk^)B
龙门石窟晚于山西去岗,那是南北朝北魏期间,拓跋一族极尊佛教,早年定都幽燕(山西大同)一带,开凿了云岗石窟。后魏文帝迁都洛阳,便开始在龙门凿石,此后石窟便一直延续到盛唐。隋炀帝都洛阳后因宫城城门正对伊阙,古代帝王以真龙天子自居,因此伊阙得名 “龙门”,如今所建的龙门桥长虹卧波,飞架于伊水之上。\!|2WYM g,^o
VuWX;K?+J#x
[attach]6262[/attach]
?`&|(wN0a
4m;y6\w\a%z:z
*R%~/F6g1E%b
5keXJv|
龙门石窟就雕刻在伊河两岸的山崖上,南北长约1公里。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公元494年)开始营造,经过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延至北宋,累计大规模开凿约四百余年,现存窟龛2345个,碑刻题记2800余块,佛塔70余座,造像近11万尊。其窟龛、造像和题记数量之多,居中国石窟之冠,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佛教艺术宝库,但是这三者又各尤其特点。开凿石窟的风尚是沿袭佛教发源地之一的古印度而来的。在中国北方,石窟得开凿路线基本上是沿丝绸之路而来的,这也是佛教传入中国的一条主要路线。公元3世纪佛教造像艺术传入中国,最初的敦煌莫高窟就有许多无佛的空窟。可敦煌的砾石太松散,所以壁画出了名;公元5世纪云冈石窟兴建,砂岩还是颗粒松散,难以精雕细刻;龙门石窟的开凿比云冈石窟晚了大约半个世纪,但是龙门的山崖都属于古生代寒武纪和奥陶纪的石灰岩层,其石质坚硬、结构紧密,不宜风化和大面积脱裂,很适合于艺术造像。在龙门,中国石窟艺术进入鼎盛期,鬼斧神工既雕出了最大的卢舍那佛,高达17.14米,也凿出了最小的佛像,连头带身,总共不过2厘米!RXts0S"wz;N#|
5UG
q/^1P*q.Ye
[attach]6263[/attach]$V+])A8|0iY
@ Ua%Fh,b
x3W
A+m)iN v/@ y"W
7x6@#{i'Qz8Y4x3X ]Z
然而,龙门石窟在历史上也惨遭摧残,在著名的“三武一宗”灭佛事件中(佛教史上称“法难”,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后周世宗、唐武宗等四次废佛),龙门石窟就遭受了后三次灭佛事件的破坏。此外由于近代中国国弱民贫,龙门石窟的大中型洞窟惨遭盗凿。
*uhP$}9o;d1qJ
~G
8r4NN"i o-Y+oebeO
[attach]6264[/attach](z9U|NYD
\s1Pk,vJ
6TkQP{9m\
G0c
E4de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东方部主任普爱伦,1925年去敦煌剥壁画未遂,转而找到北京文物奸商岳彬,定价洋一万四千元要龙门最大最精致皇家礼佛图。岳彬找到当地邻村一伪保长王梦林,寻了3名石匠,洞外土匪持枪放哨,洞内微弱煤油灯照着,一点一点凿去,一凿就是5年。为方便偷运,美轮美奂的巨幅佛图,支离破碎成残片。Z7a0`v(I6wB(W5}
/Q3fa/mkw0|S1b
[attach]6265[/attach]c#_*U(h*a%w
6ilg/c&e5b+{S+Y
-o'k&|x u9_'T
?J)A%D)~iKAV
破坏较严重的有古阳洞、莲花洞、宾阳中洞、魏字洞、火顶洞、擂鼓台北洞、看经寺等。以上洞窟精美造像的头部多被盗凿,流失海外,致使身首异处。据早期图片资料和实地考察研究,1907-1948年间龙门石窟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共凿、毁主像200多尊,其它各类造像1060多尊。
Ux2U_] W0Eb:bS(uk
l
B4a
pf`qv n$`
[attach]6266[/attach]
3pBx
E+d_L
&h:Z V`V2H/|U
#`.}7t5Q}
*CEtV*|*LIV8do
宾阳洞包括南洞、中洞和北洞,是北魏宣武帝为其父母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后做功德所营造的洞窟之一。其中仅中洞的开凿就花费了24年时间,是开凿时间最长的一个洞窟。其富丽堂皇的景象是龙门众多石窟之冠。主佛释迦牟尼端坐中央,面部修长清秀,面容和蔼慈祥,佛像面部修长清秀,面容和蔼慈祥,略带微笑。左右有迦叶、阿难二弟子和文殊、普贤二菩萨。迦叶形象老成持重,阿难形象活泼开朗,望之栩栩如生。佛像的衣饰都由北魏早期的袒露右肩和通肩式,变为褒衣博带式,是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在石刻艺术上的反映。南北壁均一立佛二菩萨,体态修长,表情温和,神采飘逸,是北魏晚期风行的秀骨轻风的典型代表。地面刻莲花图案装饰,示意莲花宝池。窟顶中间浮雕一朵盛开的大莲花,周围有八身伎乐和两身供养天,加之流苏帷幔构成一莲花宝盖,洞口内壁两侧为大型浮雕。
DH3qS(P;zmh|P'{
7b-hw:dIDdwm$ke
[attach]6267[/attach]iFmQr
lz%a
1`7?!L/Zgu
gRg(W2V6j
i
.N$?cz;b"_^
宾阳北洞始凿于北魏,完工于唐高宗时期(650-683年),主尊阿弥陀佛,火焰纹背光繁杂而生动,洞口南侧“龙头”柱础属北魏作品。;FmC!cYG%[
g,Z7|3\n6K,Mc3~
[attach]6268[/attach]
){1b\h+d/g8Unr
B0gR(g&?
S)pntj$G p
)_4WA_$s_iJk
宾阳南洞窟型与中洞基本相同,但略小于中洞。南洞是在北魏未完工的基础上,在隋唐时代又继续开凿的洞窟。正壁五尊主像完工于唐贞观十五年,系魏王李泰为生母长孙皇后祈冥富而作,主佛阿弥陀佛面部丰润,衣纹流畅。@RW9`CyEkPr
}]m:Oq
[attach]6269[/attach]IX8^Z!SFD3Y
"~ i%G9k.q c;L,a
V9ja)^6h5O
u_1Z f I6D
伊阙佛龛之碑:位于宾阳南洞窟门外北侧,碑首之上有仿林构屋檐,因碑首刻有“伊阙佛龛之碑”而得名。该碑碑文由唐太宗时的中书舍人岑文本撰写,谏议大夫、初唐大书法家禇遂良书丹,刻于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碑高288厘米,宽190厘米,为目前国内所见褚遂良唐揩书法之最大碑者,也是初唐楷书之精品。该碑文是初唐时磨平北魏开凿宾阳三洞时所留碑刻后重新镌刻的,现碑文除记述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为其母文德皇后长孙氏死后做功德祈福而造像并颂扬其母外,大部是对李泰的溢美之词,尤其着意于他的忠孝与才华。
V'}2h)g?/[pa
A6{,rrpv
[attach]6270[/attach]
5`vKU#Q3D6a
"Zi:cl(p7P9Pfz;J
n|-a}
^
2v)Q3e~%l1n-L
摩崖三佛龛:唐武周时期营造,系三世佛题材,因武周政权结束而中辍,所留下的半成品是研究雕刻工序的重要资料。弥勒佛为主尊居中,左、右二结迦坐佛,以弥勒为主尊的三佛题材为中国石窟所罕见。据介绍,该窟应为武则天建立武周政权制造佛教神学舆论所开凿,武则天授意别人宣扬武氏为弥勒下凡。武则天把象征自己的弥勒佛抬到主佛的地位,旨在树立她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以利于稳固政权。它开凿于武周政权时期,即公元690年左右,因武氏晚年发生了张柬之策动的政变,武周政权结束,该窟随即中辍,因此,窟中造像仅为毛坯,比较粗糙。但该龛却是研究我国古代大型石雕开崖,凿方,打坯,成型,磨光全过程格道工序的实物资料,十分珍贵和难得。
EF
e8j:L.M8GT6S
1hLi"y[O/Gmf
[attach]6271[/attach]
|.k v^#b~V&m
^d+d5?3K9P
X8q/eD
zI$Pfof
d
C
-Jk S*~k,rT'Ey2_P
万佛洞:因洞内窟壁上雕刻有一万五千尊小佛像而得名。
kTm6ay1zo
`QnF3z3Y
[attach]6272[/attach] Z4t
u0^:l$kQ
v\9d5Fs
1u+W ckVV&@
K[ @WuaM1}
老龙洞:为穹窿顶,窟内造像分布无规律,满壁共凿了54龛,造像内容非常丰富。
;QSj%A5};hUe
F1_
GJ\6\h)Q
[attach]6273[/attach]
pT(S1Q*pUp K
{'G5U(PO
];O1bGyR [d
9S;S ?$l{4}2b
莲花洞:建于北魏孝昌年间(525-527年),因窟顶刻有一朵直径达3米多的巨大莲花而得名。窟顶莲花周围环绕着飞天,她们手捧供果和其它器皿,显得飘逸洒脱,在《妙法莲花经》里曾有这样的记载:飞天是佛教中的香因神,说是诸天伎乐,百千万神于虚空中一时俱作,雨众天华,表现了佛教中飞天和伎乐人营造出欢乐和谐的场面。莲花洞正壁为释迦牟尼佛立像,北侧迦叶手握锡杖,似经长途跋涉。
I@ M4~$@Lqi
8nASg%rg#lP
[attach]6274[/attach]
J"n"kVh`o2SX,F
$k8VbPw\#bGw
4zr8hQk1aF
XA)}-tG
k(F
奉先寺是整个龙门的精华所在,奉先寺原名大卢舍那像龛,佛高17.14米,头高4米,两耳为1.9米高,丰硕目秀,仪表堂堂,迦叶持重,阿难温顺,二菩萨盛装艳服,天王雄伟,力士勇猛。是中国唐代佛教雕刻艺术的杰作。奉先寺为唐高宗所创,皇后武则天曾于高宗咸亨三年(672年)捐助脂粉钱两万贯,三年后完工,但据有关资料和专家推测,佛像约始建于武则天被立为皇后的永微六年,就是公元655年之后。完工于上元二年(公元 675年),实际耗时约21年左右。aSM)XU$e1[
奉先寺的整个布局,使人感觉象是皇帝在宣召文武百官的场面。工匠艺师们为了塑造卢舍那这一完美的典型,调动了一切造型艺术手法,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对比,夸张的艺术手法,进行烘托渲染。充分表现了这一形象的庄严,雄伟而又睿智,慈祥的性格。3b-t3P1{DoRHQ
fd`1ytV;o7@3E
[attach]6275[/attach]h0XCu:pp5q(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