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熊 2010-10-18 19:01
"高甲薪传”--纪亚福高甲戏专场演出之随摄(已更新完)
前天受一个朋友的邀请,去拍摄她父亲--纪亚福高甲戏专场演出,这是他从艺五十年的人生总结,也是高甲戏薪火相传的一次集中展示。
.a'oQ^v] Vf
我转了一片博文:v}0J Yx;c3y!qZr(V
#CoV`FW2[!B
纪老师,你是孤独的 (作者,黄 相 平)
Dv6e
`Q^O
T3\b$|G fjC
昨晚的“高甲薪传”纪亚福个人专场演出终于结束了。演出效果很好,但人数不是我预想中的那么多,但更让我诧异的是,人群中,并没有出现官家的身影。
8t
l@No3\%F
z[;U\,w4G
大家都知道官家很忙的。在旧社会,官家不是在法场就是在欢场;如今是新时代了,人民公仆非常繁忙,从时间上分,现代的公仆,不是在夜场就是在日场。忙,就一个字,因此,不在夜场就是在日场的公仆自然无暇来专场捧场了。
'~QL [QC2I9uU$v
可能会有人认为,纪亚福个人专场演出安排在“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的日程里,那么艺术节突出“民间”二字,官家参不参加并不是很重要。话是这么说,但大体介绍下纪亚福先生,他是金莲升高甲剧团的一名戏曲演员,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而昨天的那台专场演出,是厦门第一台戏曲的个人专场演出,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面,官家的出现是必须的,虽然只是一种姿态的表示。毕竟传统文化曾经就差点安乐死在他们的怀里,他们现在祭出非遗旗帜,就要切身作出表态来表示官家的重视程度。
@!S Km#L:k
_,sSy V0Ku["\
戏曲就是这么命苦。它本身没那么难的,只是在张艺谋形容为“史上最清纯”的年代里,戏曲被当成了工具,某位被誉为祸水的红颜指导着全体文艺工作者排出了几大样板戏,官家将戏曲发展的方向盘猛烈向左转,最后恶心了所有阶级。恶心过后,很多的观众对戏曲免疫起来,他们不会去算那位红颜以及红颜背后的帐,但他们却仇恨起工具起来,等娱乐多元化后,可以了,名正言顺地不看戏了。
O*bE]Q$Sq
0~*Oz}iO1cx
因此,八十年代后,戏曲开始有了没落一说。这样的没落不是没有理由的,但官家才懒得去想,他们打死了向左的方向盘,感觉有些不对劲,就再猛烈向右转,可碰上塞车了,各种各样的文化拼着命往前赶,美国大片,流行音乐,肥皂电视剧,香港三级片,直到苍井空优雅地从戏曲面前走过,戏曲还在原地等待油门,完了,开车那个人跟着苍井空跑了,他不再踩油门,也不再打方向盘,直接把戏曲这部车丢在了十字路口,等待下一场车祸直至死亡,这样的过程,今天被形容为一个名词,叫做“文化体制改革”。:vo$?#s z1]6p%f
3IR'i&X|$A c
厦门,这座年轻的城市。一方面,它很时髦,别人玩音乐,它就说它有琴岛鼓浪屿,钢琴家家有,都会弹,而且没有牛;歌剧也玩吧,前几年看规划图,五缘湾起了一座像模像样的歌剧院;诸如这个文化节那个文化节,那就更多了。很明显,现在电影市场开始兴起,厦门就开始小搞了一个海峡电影节(具体名称不详)试水一下。然而还是戏曲,惆怅地在十字路口自娱自乐。说到这可能有人反对了,去年不是举办了个中国戏剧节,厦门的戏曲不是可着劲地申请市遗、省遗、国遗、世遗、宇宙遗……但这些遗也不知道是遗产的遗还是遗忘的遗,戏曲是本地传统文化的载体,申遗这事本无所谓,把它吹到世遗去也不顶用,它是本地性格的一种体现,要用真诚而敬畏的心来看待它,并认识它,你认识吗?你都不认识,你还能指望着申请了遗产等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来认识吗?
,k2yms.J]c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