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熊 2011-4-23 15:12
夜摄厦门老城区之---钓仔路。三十六琦巷
网上找的介绍厦门的老街道。
-S:^]T(@+K0} }
"~M;q0z*jT1Pj,CA$]
厦门的古街道名,是指明洪武年间筑厦门城时就有的街道名。清康熙廿三年(1684年)9月,厦门开放“海禁”,扩建古城垣,对外贸易开始昌盛。据清人梁章钜的《退庵随笔》所述,乾隆年间,厦门“洋船从集,商贾启阗,仙山楼阁,甲于南天。”增修街道,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大街小巷发展到200多条,大部分是块石和条石路面。称“街”的,宽度3米左右;叫“巷”的,均在2米以下,个别的亦有3~4米。随着朝代的更迭和建设,大部分街巷被拆除扩建,迄今尚保留大街道原名、原貌的仅有67条:豆仔尾、太平妈街、太平桥街、内武庙街、双莲池街、市仔街、打铁街、打石市街、石浔街、布袋街、西应殿街、局口街、典宝路头街、金新街、南义和街、洪本部街、菜妈街、海岸街、桥亭街、新填地街、福茂宫街、溪岸街、二舍庙街、九条巷、十一间、三宫巷、大人宫巷、大字酒巷、大沟墘巷、小史巷、小埔头、土地公祖巷、马墓巷、天一楼巷、手车巷、水牛埕巷、中埔头、丹霞宫巷、打索埕巷、外校场、外清巷、本部巷、关刀河巷、后岸巷、后海乾巷、讲古脚巷、麦仔埕巷、围仔内巷、灵应殿巷、李厝墓巷、鱼仔路头巷、担水巷、武当分镇、卖鸡巷、金新河街、南土地公巷、南猪行巷、养元营巷、养真宫巷、通奉第巷、配料馆巷、梧桐埕巷、旗杆巷、曾姑娘巷、傅厝巷和福海宫巷等。其中沿用乾隆年间的街名有局口巷、桥亭巷、菜妈街和小走马路、市仔街等5条。uW^ g&R%j)X c${Q
?'~ X!y6T?;t1y)I+r7c6s
这些古街巷,保留郑成功踞厦时的史迹的有洪本部街(郑部将洪旭故居所在地)、外校场(郑氏练兵场地)、小走马路(郑氏训练骑马场地)等。有的书写了厦门古时地形地貌,如海岸街、溪岸街、后海墘巷、关刀河巷等。厦门甚多街巷填自海滩。200年前,厦禾路至浮屿广袤地区、除桥仔头市、菜妈街、关隘内等街巷外,均为浩瀚大海。海岸街,顾名思义,乃鹭江海岸,位于今厦禾路至双莲池街之间,而今厦门六中后门,即当年海岸码头,渡船可溯禾山江头。幸福路旧名“内水仙”,因海边有奉祀水仙的宫庙而得名。
;\.VS-A$r1f e
MN?.q
| M3yAD)WJ_`
厦门是通商口岸,保留了许多称“口”和经贸的街巷名。口,有进出口之意。如海关口;在海后路海关前面一带,意为征收进出口税的地方。港仔口;现在镇邦路,在海后滩末筑填前是海港出入口。局口,现局口街入口处,清廷在这里设管理制造枪械火药的“铳局”,局分内外,局的外面地区叫局口。还有因洋人墓园和奉祀保生大帝的宫庙,而称为洋墓口和大宫口(均在鼓浪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