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熊 2014-6-16 15:13
直觉、灵感、想象、激情------为鲍元恺教授造像
鲍元恺(1944—),中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北京市人。1973年10月起在天津音乐学院任教。现任厦门大学特聘教授,艺术研究所所长,厦门爱乐乐团顾问,厦门演艺协会顾问。曾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天津市政协常委。
dX#Fk3zY1Q
历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副主任、《音乐研究》编委、金钟奖音乐作品评委。是首批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2005年获文化部区永熙优秀音乐教育奖,2012年获厦门大学“南强奖”。作有《炎黄风情——中国民歌主题24首管弦乐曲》(1991)、《华夏弦韵》室内乐集(2001)、六部交响曲:《纪念》(2004)、《台湾音画》(1996 / 2000 / 2006)、《京剧》(2006)、《厦门》(2008)、《禹王》(2009)、《燕赵》(2012)以及童声合唱套曲《四季》(1980)、《景颇童谣》(1981)等。作品多次在海峡两岸各大城市和亚洲、大洋洲、南北美洲、东西欧洲和南非,由国内外交响乐团演出,并由DG、EMI、PHILIPS、DECCA、雨果等多家机构出版唱片。K-GC z6f_*pp
*Ew+[kB8X0qJ
鲍元恺教授从教四十年。在他的嫡传弟子中,有以电视剧音乐《空镜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两次获得电视飞天奖音乐奖的王宪,有与著名导演张艺谋合作,创作出别开生面的新型音乐剧《印象刘三姐》的刘彤,有以韵味独特的小提琴协奏曲获得中国首届音乐创作《金钟奖》和多部交响曲的刘长远,有以雅俗共赏的歌曲《北大荒》《好大一棵树》蜚声乐坛的伍嘉冀,还有电视剧音乐《爱你没商量》的作者王小勇,歌曲《祥云飘绕的土地》的作者楚兴元,以及在中国古乐谱研究领域独树一帜的天津师大艺术学院院长孙光钧教授。在新疆和内蒙古,还活跃着由他的弟子组成的作曲家群体。之后,鲍教授又在台湾培养了一批音乐学子,为海峡两岸共同振兴中华文化准备了生气勃勃的庚续力量。)U5EV
Wo
t1M#G
2005年,鲍教授以在天津院音乐学院的作曲教学成果获得了文化部区永熙优秀音乐教育奖。此后,他从本科教学转向研究生教学,并将专业教学和学科建设的重心转向了综合大学。他为厦门大学艺术学院从师范类到专业类的学科转型做了卓有成效的努力,并制订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办学宗旨:“以综合大学为依托,以艺术创作为中心,以学兼中西为基础,以开发潜能为目标,培养既具有公民意识又具有独立人格,既继承优秀传统又富于创新精神的艺术人才”。^5B,`/K"GW@;fh;C
这里所说的“潜能”,就是以直觉、灵感、想象、激情为特征的创造力。这种创造力的开掘,在于调动学生自身的灵性和潜质,这正是当前以刻板的逻辑思维为核心的学校教育所欠缺的。音乐的本质是超语言的、非推理性的,因为“言之不足”,才有“歌之咏之”。如果语言能够说清音乐,那还要音乐做什么?艺术院校研究生入学、职称评定、教学考核的评价体系,笔试重于面试,论文重于专业,课题重于创作,这显然是违背艺术教育规律的。鲍教授针对当前艺术高校规划、评价和管理的弊病,鲜明地提出了“少谈‘创新’,多谈常识;少谈‘改革’,多谈建设;少搞‘课题’,多搞创作;少求获奖,多求流传”。他的一篇《怎样学习作曲——答网友》获得了艺术院校师生的广泛共鸣。他说:音乐是听的,不是读的;是吹拉弹唱,不是论述推理,理论和技术是为音乐本体服务的。鲁迅的《人生识字糊涂始》,说的是“字”和“话”的关系。我们许多学习音乐的朋友也正是从学习了“字”——识谱、乐理、和声之类的这些理论,就开始一步步远离“话”这个音乐本体,从此“人生识谱糊涂始”,以至越走越远,忘记了当初为什么上路,最后就像骨科医生看美女,只看到枯燥、丑陋、恐怖的骷髅,忘记了外形美和气质美。当然,作曲和音乐表演的“解剖学”是一定要学的,但其本质,是直觉、灵感、想象、激情这些“别才”(“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宋 · 严羽:《沧浪诗话 · 诗辩》)加上专业技能在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