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舟 2014-12-11 11:30
茅台镇 酒的往事
题记:其实所谓的 “国酒茅台” 我们都大可不必迷信,不过就是产于赤水河沿岸从茅台镇到丙安镇这一区段的53度酱香型白酒而已(过去川、滇、黔赤水河流域两岸三地的称谓就是“赤水河酱酒”),它的酒品或特色并不是取决于那些标榜的所谓 “世家秘传工艺/或配方”,而是取决于那段特质的河水、山谷地理、水文气候和别地不能复制的微生物群落历史的繁衍生意。所谓国酒茅台的酿酒工艺或配方、以及酿酒所用的食材,早已经是当地酿酒师傅家喻户晓的 “秘密” 罢了。r`TbzvX fW!_
(xq
E1f~7a5[~C3x
2012年11月,一个名叫荣和烧坊的贵阳公司,因在包装用了近似茅台的商标图案,被茅台酒厂告上法庭。 在法庭内外的口角中,双方抖落出了一则往事:茅台酒厂有过一个叫做荣和烧坊的前身,这家烧坊才是当年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获奖酒出品方之一。稍加考证可知,根据《茅台酒厂志》、《仁怀县志》等官方资料的记载,仁怀县政府通过没收、接管和赎买的方式,将成义(华茅)、荣和(王茅)和恒兴(赖茅)等几家茅台镇上规模最大的私营烧坊(过去民间称酿酒作坊为烧坊)国有化,1953年成立了贵州茅台酒厂。这些烧坊里的资深酒师,则成为了这家新酒厂的技术骨干,把酿酒工艺带了过去。显然,“年轻”的茅台酒厂确非昔日的获奖者,按照上述史料认可的说法,1915年送展的,是成义和荣和两家烧坊的产品。 但这些历史的细节早被尘封,自此,那些原属于茅台镇私营烧坊们的故事,也被一股脑由茅台酒继承,伴随国酒的隆兴而荣耀。但拥有这些烧坊和历史的几个家族后辈,反而是荣光一夜之间几代后人的命运因此改变。 ~'X3{x"DAB:C0Q
]%[1`'o/};D%QR^bi
---- 华家《成义烧坊》:构成如今茅台酒厂的几家烧坊里,成立最早的是华家成义烧坊,其历史可追溯至清朝同治年间。华家原籍江西,康熙年间入黔经商,依靠贩运川盐发家。华家开始酿酒始于咸丰举人华联辉。而他造酒的起因,是祖母惦记茅台镇 “味醇而香” 的好酒。茅台镇原是川盐入黔口岸。上世纪上半叶,时局动荡,但随着巴拿马获奖,成义烧坊还是不断扩产,据《茅台酒厂志》记载,到解放前成义烧坊一度增至18个窖坑、年产量最高时至2.1万公斤。 成义烧坊的历史止步于1951年,华问渠是成义烧坊最后一任主人。据《茅台酒厂志》记载,成义烧坊当时以1.3万元的价格卖与政府,并更名为“贵州省专卖事业公司仁怀茅台酒厂”。'~5?'r.jhE^k:PGX
华问渠晚年曾在口述文章里反思说,“经过多年的学习和观察,思想才转变过来……成义茅酒是广大职工的劳动和智慧创造的光辉成果,岂能一家一姓私有?” 从建国初的三反五反到文革结束,华家一直在各种政治运动中首当其冲。 华问渠被打倒,工作没了。在很长时间里,这位风烛残年的老人独居在茅草房里。华问渠唯一的儿子华树人,同样是重点整肃对象,他解放后在贵阳八中担任外语老师,“但凡运动,都跑不脱。”文嘉禾说。 文革结束后,华家获得平反,华树人分到住房,并从1980年起连续担任了三届贵阳市政协委员。但华问渠在1979年去世,享年85岁。
#[)y-X!SG:U&aZF
直到2006年,退休后的文嘉禾(华问渠曾外孙)得到了一位“有钱朋友”的投资,开始独立、小规模地经营酒业,并以自己华家后人的身份为招牌招徕生意, 不过,在华家直系后辈看来,文只是 “外姓远亲”,并不代表华家,乃至现在市面上各种打着 “华茅”、“成义” 名头的酒,和华家均无瓜葛。
4k:g`e)Y%E
'H!E6q:zN
---- 王家《荣和烧坊》: 根据《仁怀县志》记载,在华家设立成义烧坊后十年(1879年),石荣霄、孙全太和王立夫三位遵义地区的地主,“合股联营” 开设了“荣太和”烧坊,烧坊名字分别取自于石、孙的名字,以及王立夫继承经营爷爷王天振发创办的盐号 “天和号”。 到1915年时,孙全太以 “账目纠纷” 提起诉讼退股,烧坊从此改名为 “荣和烧坊”,1927年王立夫病逝,烧坊主要由石荣霄掌管。由于实力相对有限,荣和烧坊的酒产量不大。据《茅台酒厂志》记载,常年产量在5000公斤左右,主要也只是在本地和临近遵义的重庆销售。石荣霄本也姓王,因为是当地一位石姓地主的养子,遂改了姓,其后人恢复王姓。他的孙子王泽生后来继承了这份产业。据茅台酒厂志记载,1952年荣和烧坊被没收并入茅台酒厂。$@"x:^/[I+A0ar8[
解放时,经营荣和烧坊的是王泽生儿子王秉乾。他曾是进步青年,和同乡学友周林、韩念龙相约外出求学。刚离家不久,他被不舍的母亲叫了回去,与朋友从此天各一方。周和韩出去后,加入共产党,参加了革命。解放后,分别位列贵州省省委书记、外交部常务副部长等职。王秉乾却在1951年初因“通匪”罪被枪毙,年仅38多岁。 王秉乾离世,家中仅余老小,在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中,亦饱受地主成分带来的磨难:田产没收、无家可归、艰难度日。后来王秉乾的八个孙辈子女,全都进了茅台酒厂。茅台酒厂给他们解决的,全是普通工人岗位,而且由于他们学历有限,在如今连工人都要本科学历的茅台酒厂内部,几无升迁可能。这些年间,还不断有各种自称政府官员、记者等身份的人找上门来,表示愿意提供有偿帮助找茅台酒厂胁迫政府要钱,比如要到一百万,分他几万块。王德容说,见得多了,知道他们 “都是骗钱的”。
)o"A{l j,v
“这些年,外面有很多人冒王家名义做生意骗钱,我们也听说过一些,但能力有限,管不了那么多。” 王德容举例说,最近和茅台酒厂官司打得沸沸扬扬的贵阳荣和烧坊公司、茅台镇荣和烧坊公司,都和王家毫无瓜葛。 当南方周末记者问起另外一家最近以王崇启弟弟王崇雍的身份在贵阳四处宣传的酒厂时,王的丈夫杨金义气愤的回答说,太荒谬了,王崇雍年纪大了不再做建筑工人后,就在街上磨豆花,这两年更是重病在床。
0oX1ad8_4O8^,E#A(P
7aP0tRW3{
---- 赖家《恒兴烧坊》: 和华、王两家相比,赖家做酒晚了半个世纪,巴拿马的获奖,也与其毫无关系。 1920年代末,贵阳一周姓鸦片商人,在茅台镇开设了一家小烧坊。之后到1938年为了抵债,周姓人家把烧坊转让给了他在贵阳的合作伙伴赖永初。赖永初并非富贵出身,亦不是传说中的祖辈酿酒世家。他自小当学徒、小贩,靠土产品等买卖发家。接手烧坊后,赖把这个酒分装为小瓶,在自己商号里试销,反响不错,他觉得前景不错。就斥资扩建烧坊,并这间烧坊改名为更有现代的 “恒兴酒厂”。据《茅台酒厂志》记载,1947年时恒兴烧坊的产量已达3.25万公斤,规模大大超过上面两家。与华、王两家先辈相比,赖永初的经营手法更为现代。《仁怀文史资料》写道,赖永初注册了 “赖茅” 商标、采用了便携的酒罐、设计了别致的包装图案,并不断用广告和直销的手段扩大市场,一度销到香港。解放后的公私合营恒兴酒厂被遵义地区财经委从赖永初派驻烧坊的下属手上,“接管”了烧坊,并转给了茅台酒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