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4年与1607年泉州两次强地震考述
泉州处在我国东南沿海地震带的长乐--诏安断裂带中段,历史上经常发生地震。据乾隆《泉州府志》卷七十三的记载,自公元1067年至1713年的646年间,就大约发生有30次地震。史书所载的资料极不完整,有列入记载的一般都是震级较强的,轻微地震常略而不书。?5 [4 n& I5 s* W* N O( ]4 L
www.xmjeep.com6 u8 _ G: e) s+ P' y% Q2 `
泉州是我国东南沿海的文化古城,早在唐代就是我国四大海外交通贸易港口之一,宋、元时代更成为我国当时最大的国际商港,以“刺桐港”著称于世界。泉州现存的不少文物,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净寺、开元寺和洛阳桥(古名万安桥)等,都是宏伟的古建筑,都经受过近千年的地震考验,而今依然屹立于东海之滨。?厦门越野联盟0 c% V! ?* k* `
厦门越野联盟3 N% ~7 K7 k {
泉州历史上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出现过一些著名的思想家、科学家和能工巧匠。例如1044年,北宋泉州人曾公亮主编的《武经总要》中,载有三个火药的配方及其制造工艺流程,这是世界上火药配方的最早记录。又如1090年左右,北宋泉州人苏颂等设计建造的“水运仪象台”,是世界上第一座运转灵巧的天文台,也是最早有巧妙纵擒装置的天文钟之一。1059年北宋时,泉州人民在建造跨海大石桥--泉州洛阳桥时,首创“筏形基础”,这是古代建桥工程的重要发明之一。在科学领域中,泉州劳动人民的创造发明是多方面的,其中,他们在抗御地震等自然灾害方面,总结了不少经验,建筑上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抗震措施。?
. a8 |1 O' R& _# U厦门越野联盟
5 |: v" @& h6 L, I; `2 { 泉州历史上最强烈的一次地震发生在1604年12月29日,即明万历三十二年甲辰农历十一月九日。据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编《中国强地震简目》一书的判定,这次大地震的震级为八级,震中在泉州东北海里。然而,对相距这次大地震三年后的1607年10月18日,即明万历三十五年丁未农历八月二十八日,泉州发生的另一次强地震,则由于史料记载的分散与模糊不清,致一直未引起学术界加以注意和详细考究。为填补这一缺陷,现在,我们根据所掌握的可靠文献记载和确凿的现存文物,着重对1607年泉州发生的这一次强震,加以考证,并把它与1604年大震作比较,一来试图澄清泉州在十七世纪初年发生的是两次而不是一次强震的史实,二来探索相继爆发的这两次强震后,泉州劳动人民在建筑上采取那些有效的防震抗震措施。由于古代资料搜集不易,牵涉的资料和知识面也较广,又限于我们水平,考述中肯定有很多不足、肤浅之处,提出来仅供参考。?厦门越野联盟4 I. T' B8 a) |% M" C! d
! s8 ^, a w3 h# V [& z/ q( t" Q 一、关于1604年和1607年泉州发生两次强地震的考述
' p4 a# I1 v& e% X! W厦门越野联盟
/ I6 s$ m; r& g$ D/ B2 h" u5 M 甲、简叙1604年大地震有关史料及现存文物再鉴对于1604年发生在泉州海域的这次大地震,国家地震科研部门已经判定,是为众所周知,这只搜列我们所能查阅到的有关史料及现存文物再鉴。?
& r* C% @' T% v. w5 N1 ^www.xmjeep.com6 [1 R( t/ I* { e% D) Z8 f6 U
(一)“(万历)三十二年十一月初八日泉州地震。初九夜连震十余次,山石海水皆动,地裂数次,郡城尤甚。开元镇国塔尖石坠,损扶栏。城内外庐舍倾圮,覆舟甚多”(乾隆《泉州府志》卷七十三《祥异》引万历旧志。以下简称《府志》)。?& V( g; ~; W4 U1 l8 ~
5 W; X8 {( z5 |2 t K. y5 a" G厦门越野联盟 (二)“(万历)三十二年十一月初八日地震。初九夜大震,自东北向西南。是夜连震十余次,山石海水皆动,地裂数处,郡城尤甚。开元寺东镇国塔第一层尖石坠,第二、三层扶栏因之并碎。城内外庐舍圮,覆舟甚多”(民国铅印本乾隆《晋江县志》卷十五《杂志》。以下简称《县志》)。?厦门越野联盟4 ?6 Z3 _- D- `& A* Q( @( O
# G3 h4 t% {. g (三)“万历甲辰地大震,顶盖榱石从南圮者有二,从东南隅圮者有八,颓而下诸级,沿所压均圮”(明詹仰庇《开元寺修东塔记》石刻,1606年刊石,原碑现存东塔内第一层)。?
( B3 \4 d. w& X9 J/ L& N7 v* M
1 w. C' ?" L/ k3 S x (四)“明万历三十二年地大震,东塔顶盖折”(《府志》卷十六《坛庙寺观》)。! S/ e& a6 h! L/ }8 @+ Y y1 P
0 C# B: g4 c( z! d2 E# E1 J
(五)“万历三十二年东塔顶折,邑人詹仰庇修”(《县志》卷十五《杂志》)。?
4 q9 G( E1 D5 V) I) E* k) b5 K) s9 @" g+ L* \4 G4 ~- y1 N
以上宏观资料表明,这次大地震虽然震级甚强、城内外房屋倒塌很多,但重要的大建筑物除了东塔的顶盖尖石坠下,打坏了以下各层的部分石栏外,其它如洛阳桥、清净寺、东岳庙、泉州府学、城墙、石坊等都没有发现有所损坏的记录。?www.xmjeep.com1 E p3 O' u" J5 O( z) l
# |% @7 V& x; n4 Q8 W9 G 可是,泉州在1607年,即三年后的另一次强地震中,几乎所有在1604年未见破坏的主要古建筑都蒙受了程度不同的破坏,或倒塌或下沉或倾斜,而且,关于破坏程度严重的记载也比前次地震详细多了。?
6 t3 I8 _6 M1 V M
' G, P8 X* I3 o$ e 乙、1607年强震有关史料及现存文物考据
! S+ D# R3 u9 m, g6 wwww.xmjeep.com* t' Y! p* @/ E) h$ ^6 Y
为了考证这次强震的震级与烈度之强,并同1604年那次大地震区别开来,我们特不厌其烦将能够搜集到的资料,分别全部开列于下:?' o! [2 K2 j2 m# B+ Z1 V
5 E" d6 @9 [4 ^+ L
(一)关于1607年强震的综合性史料记载:?
( g+ O8 g9 f1 z& }1 } 1.“(万历)三十五年正月,泉州地震。八月二十八日飓风坏府仪门、府学欞星门及东岳神殿、石坊、北门城楼自东北抵西南,雉堞窝铺倾圮殆尽。洛阳桥梁折”(《府志》卷七十三《祥异》)。?0 I0 g) z0 n( ^/ A5 p: o/ I
2.“(万历)三十五年正月地震,门户动摇有声。八月二十八日飓风大作,府仪门、府学欞星门颓。东岳帝殿坏。北门城楼半圮,城自东北抵西南,雉堞窝铺倾圮殆尽。洛阳桥梁折。城中石坊驱倒六座”(《县志》卷十五《杂志》)。?! c0 }4 {3 e2 Q5 s# t8 J8 g
单以上述两段综合记述来看,似乎1607年只有正月间一次“门户动摇有声”的地震,其它各项古建筑物的被破坏,则是八月间的飓风所致,与地震无关。但我们再详细考察现存文物的碑刻及翻阅其他文献,发现这两段资料的记述既太简略,又不完整,容易使人误解。事实上,1607年八月间发生了一次强地震,飓风、大雨、海潮一起齐来。主要是地震,才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为此,我们就得尽可能地对几个有关建筑物的受损原因与情况,作比较完整的了解。?
/ i8 `, q: q* U9 t+ r/ F
+ \; m0 k* T; w; O) o2 V$ B7 H+ s厦门越野联盟 (二)洛阳桥是1607年八月地震时塌断的,并不是1604年冬地震时损坏的。?6 |5 Y; k( D+ d
1.“万历三十五年秋地震,桥圮、大石梁折入于海,桥北塌南四尺奇”(明姜志礼《重修洛阳桥记》1609年刊石,现立于洛阳桥中亭)。?7 V2 ^( f' m" j6 m
2.“上(万历帝)御极之三十五年丁未,地大震,城垣坊剥,胥就颓。桥圮尤甚。而桥北石桥塌低于南四尺奇,潮至辄没,人不能行,渊趾剥落,十仅存三、四耳”(同上)。?
7 V+ S% Y$ q2 ] n9 C! |. Z5 R" W4 f 3.“万历三十五,地大震,桥梁圮,北复低陷。知府姜志礼修”(《府志》卷十《晋江县桥渡·洛阳桥》)。?
$ `8 Z1 |1 O% c8 a; d5 K$ ]% g8 j1 x厦门越野联盟 4.“万历三十五年秋地震,洛阳桥圮,大梁折入于海,故址渐湮”(《府志》卷三十《名宦·姜志礼传》)。?
+ E8 H- O T! H( [* W厦门越野联盟 5.“万历三十五年地大震,桥梁圮,址复低陷。知府姜志礼修,桥南晋江詹君仰宪董其役,桥北惠安李呈春等董其役”(《县志》卷二《规制·桥渡·洛阳桥》)。?
3 Y1 b6 n& A$ W: _ 6.“明万历三十五年修桥北,邑人李呈春董其役”(《府志》卷十《惠安县桥渡·洛阳桥》)。?厦门越野联盟0 l0 Y- Y: _. o+ x5 r' @. L
7.“会(1607年秋)地大震,洛阳桥梁折,太守姜公图修复之。……南不过一、二桥梁折、扶栏颓耳,可一葺而补也。桥之北甚矣,水道更移,曩者深坎今为平沙,水盛则四溢横注,穿溪荡浦。风涛复噬啮之,渊趾剥落,梁塌低于南四尺,潮涨辄没,人不能行。”(明崇祯十年刊本李光缙《景璧集》卷八《重修万安桥北记》,泉州市图书馆藏本)。?
* P) O; e$ B; e9 j! Q; x$ L1 |. B 8.“岁丁未地震,桥大圮,公捐俸挈力修之”(《景璧集》卷八《郡太守姜公生祠田记》)。这些资料确凿表明洛阳桥是在1607年即万历三十五年秋地震时受破坏的。姜志礼立足的石碑尚存,绝无记错之理。李光缙是亲自经历这两次地震的泉州人,《景璧集》又是明刊本,所记情况也绝对可信,所以1607年秋天泉州发生了另一次强地震是没有疑问的。洛阳桥在这次地震中发生北面桥基下沉四市尺,大石梁折断好几根,并有桥墩倾斜,水道更移等现象,破坏很严重,是洛阳桥建造以来最大一次的损坏。?
5 L* B3 a7 Y$ u% G; B+ w( w) ^3 H( R2 {" C5 z$ b: b. K
(三)泉州第一山青帝宫(即东岳庙),在1607年秋地震时全部倒塌。?厦门越野联盟+ ]" e0 X' A' M# h6 U
1.“三十五年秋,地大震,飓风淫雨交作,青帝宫尽圮,帝像坏”(《景璧集》卷八《重建第一山青帝宫记》)。?
+ r7 ?( s$ _+ q/ z/ k6 _ 2.“万山第一之峰,旧为青帝行宫。万历丁未岁殿宇倾圮。”(《景璧集》卷八《帝君像记并赞》)。?
5 m7 W; A; _8 J* J4 ~ o: K- f2 k4 mwww.xmjeep.com 3.“万历三十五年秋,地大震,飓风淫雨交作,青帝宫尽圮,帝像坏”(《府志》卷十六《坛庙寺观》)。2 B0 T; o. g8 e& E7 T- C
东岳庙过去是泉州有名的古建筑,规模宏大,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后曾重修,竟在1607年秋的强地震中全部倒塌,连神像也压坏了,破坏十分严重。所以史料明确记载1607年秋天,是地震、大风雨同时而来。?
) w: g* Y, ^2 d
5 w( ]8 ~9 @* c9 R; a9 U (四)清净寺在1607年秋地震时,楼栋飘摇倾圮?
! z: L, C: s, u 1.“万历三十五年秋地震,暴风淫雨而楼栋飘摇,倾圮日甚。楼之坏者葺,欹者正,兹者隆起。……役始于万历戊申岁(1608年)之六月,竣于己酉岁(1609年)之九月”(明李光缙《重修清净寺碑记》,1609年九月立石,现在清净寺内)。?
5 q3 l6 R) o! {9 B 2.“万历三十七年,地大震,楼颓其角,而寺中房屋占住者百余人,污秽破坏。知府姜志礼、知县李待问捐俸重修”(《县志》卷十五《杂志·寺观·清净寺》)。?% a2 O: ?* d7 ^# u& ~; I
3.“清净寺……隆庆间知府万庆,万历间知府姜志礼相继修”(《府志》卷十六《坛庙寺观》)。?8 W- `$ e% {* I) h+ Y
4.“乃积岁月之颓坏,兼值风雨之飘摇,屋虽未颠,栋其挠下,若及而葺治,犹有灵光,必徒任其丘夷,终然瓦解”(《景璧集》卷八《重修清净寺募缘疏》)。?
# o. P2 E7 j5 F( ?
+ c/ l8 w, S0 j+ w9 k厦门越野联盟 泉州清净寺建于宋代,到明代万历年间已将近六百年,历代均有修葺。关于它在1607年秋强地震中受破坏的情况,《泉州府志》、《晋江县志·祥异》编均无记述。而《县志》虽另在《寺观》编提到地震受损之事,时间却错为1609年即万历三十七年,幸而有李光缙所撰《重修清净寺碑记》原碑犹在,明确载明是1607年秋地震受损的,可纠正《县志》之误。因为它在隆庆年间(1567~1572年)曾修理过一次,所以经历1604年和1607年两次地震,还不致全部倒塌,只是“楼栋飘摇日甚”,房屋倾斜,楼角颓毁,不得不于1608年的夏天开始进行修理。从工程费时一年零三个月来看,其破坏情况还是相当严重。?
5 ^& K$ d3 | O m% e4 J' V M! G
5 l, L Q: ]$ ]' |$ } (五)泉州知府衙门的大门和泉州府学的欞星门都在1607年地震中倒塌?
( N9 |2 D% j" S6 z 1.“(万历三十五年)八月二十八日飓风坏府仪门、府学欞星门”(《府志》卷七十三《祥异》)。?2 ^. n6 {7 B; l6 i. n6 \' }
2.“(万历三十五年)八月二十八日飓风大作,府仪门、府学欞星门颓”(《县志》卷十五《杂志》)。?8 F! ~8 K, G) x4 T5 t& x4 F
3.“(万历)三十六年(按:1608年)佥事陈治本、知县李待问修明伦堂戟门、欞星门”(《县志》卷四《学校志》)。?
5 k1 m9 M7 d% z4 X# W; y. s 4.“(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地震,殿堂两庑坏,知府姜志礼修”(《府志》卷十三《学校》)。?
0 g, Q$ x! d1 W
7 ~1 s9 | ~7 y: s厦门越野联盟 这四条资料都表明府学欞星门在万历三十五年至三十七年之间曾修理过一次,而具体时间及具体原因则互有不同,需要进行考证。第一说认为是1607年农历八月间受飓风破坏的。第二说认为是1609年受地震破坏的。第三说没有说明原因,只说在1609年修理。查第一说包括洛阳桥、东岳庙等在《府志》、《县志·祥异》编的综合记载同样都说是1607年农历八月间受飓风破坏的,而我们考据碑刻,才知道洛阳桥、东岳庙实是受1607年秋地震飓风破坏。准此推断,欞星门实是受1607年秋地震飓风破坏。准此推断,欞星门也是地震时受飓风所坏的。第二说虽记载是地震所致,时间却说在1609年的地震。凑巧1609年农历五月六日泉州还有一次“门户摇动有声”的余震,那么,到底欞星门是受这次余震破坏,还是受1607年地震破坏呢?应该查个明白。据“姜志礼,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任”(《府志》卷二十六《文职官》上)和“张应泰……万历壬辰三十六年(1608年)以南驾部升知泉州府”(《府志》卷三十《名宦二》)两则资料来看,姜志礼当泉州知府的任期是1606年至1608年首尾三年。但1609年冬立《重修洛阳桥记》石碑仍以“泉州知府”署衔的姜志礼,文献记载已于1608年升任广东副使离泉,一年后因公要去北京,特地经过泉州,并仿照北宋太守蔡襄首建的洛阳桥在离任后一年再过该桥立了一块著名的《万安桥记》之例,而立了此碑。如果府学欞星门是在1609年的余震中倒塌的,姜志礼已离泉州知府之行,便不可能列名修理。所以第二说应是误记,把万历三十五年错记为三十七年。第三说既知道是1608年修理了欞星门,虽没有明确说为地震所坏,可以推测应是前一年即1607年秋地震中倒塌的,修欞星门的知县李待问同样也列名修理过因1607年地震损坏的清净寺。?
9 l) A$ K$ {6 U: Y% J$ t8 M% P厦门越野联盟0 }- n+ ^2 G3 x; g# [
明建清修的欞星门是一座一列五开的建筑,1974年迁建在开元寺内,迁建前还很牢固。如果当时没有强烈的地震,一下子就倒塌是不容易的。& M: s' S/ h9 Y* K/ p) ~
' e5 ~" G8 y! t3 x7 |5 w6 u
(六)泉州城从东北向西南的雉堞几乎都倒塌了。街上巨大的石牌坊也部分倒塌?
6 H5 x! S: M6 B- l$ y C0 u0 E 1.“(万历三十五年)坏……石坊……北门城楼自东北抵西南,雉堞倾圮殆尽”(《府志》卷七十三《祥异》)。?
4 I* g& j* l1 h0 x7 x8 ^ 2.“(万历三十五年)城中石坊驱倒六座,……北门城楼半圮,城自东北抵西南,雉堞窝铺倾圮殆尽”(《县志》卷十五《杂志》)。?
$ V/ \3 v6 ?# [5 h厦门越野联盟 3.“上御极之三十五年丁未,地大震,城垣坊剥,胥就颓”(姜志礼《重修洛阳桥记》碑)。?5 K5 J2 y( w" i3 F5 Y6 @0 U
4.“万历三十五年秋地震……其他雉堞坛遺 ,以次缮治”(《府志》卷三十《姜志礼传》)。?
0 h( y/ w; X6 J; ]2 d厦门越野联盟 5.“万历三十二年地震,楼铺雉堞多圮。副使姚尚德、知府姜志礼复缮治之。城旧有用砖处,至此尽易以石”(《府志》卷十一《城池》)。?: f! ]2 H3 z6 x& H
6.“万历三十二年十一月,地大震,楼铺雉堞倾圮殆尽,副使姚尚德、太守姜志礼请帑金修复,委生员詹仰宪千户张振宗董其役,旬日告成。城旧有用砖处,至此尽易以石”(《县志》卷二《规制志·城池》)。) A% c4 y0 V3 j% m# ]# S
! i3 Y: r$ ]$ c& w8 `www.xmjeep.com 明代万历年间的泉州城是一座周围约30里,城墙高2.6丈,城基宽2.4丈,有7个城门,城门上都有门楼,还有140个窝铺,多用花岗石砌筑的宏伟城池。这样牢固的建筑物,在一次地震中竟然“楼铺雉堞多圮”,地震强烈可想而知。还有泉州的石牌坊,从前栉比鳞立,非常壮观,都用大块的花岗石榫接而成,在地震中竟然也“驱倒六座”。城垣与石坊的损坏程度,确属严重。然而,城坊的破坏是1604年地震或1607年地震所致,上述资料各执一说,谁是谁非,应加以辨定。我们认为是1607年秋大地震造成的。其理由之一,在文献与碑刻记述不同时,文献可能有印刷错字,也可能抄录错误,碑刻则由当时的当事人所立,不致错误,应以姜志礼《重修洛阳桥记》碑“丁未(1607)地大震,城垣坊剥,胥就颓”之句为主据。理由之二,如果是1604年地震,那时姜志礼尚未任泉州知府。城垣破损是国防大事,泉州在嘉靖年间又屡受倭寇侵扰,教训犹新,不可能城墙破损被搁数年后再修,应该立即抢修,以策安全。所以把城墙记为1604年地震破坏,1606姜志礼上任后才修理,难以成立。理由之三,查1607年地震后所有修缮工程,姜志礼都委詹仰宪主持,看来詹是当时的总工程师。城墙也是詹仰宪经办修缮的,并且于短时间内即“旬日造成”,而经费是“请帑金”,即由国家批准拨款。这些更可以证明明王朝对修城的重视,不可能倒塌而任其荒废了两年后再修。所以城垣石坊都是1607年秋天地震时破坏的。?
! a- k/ ]3 }: \* q& R6 Y
: A( ?0 f6 v8 A (七)开元寺及其附属建筑也受1607年地震的影响?厦门越野联盟% \$ Y# K o, V1 t' a, _
! P) P! T0 M# H1 C4 I' B
开元寺东塔(即镇国塔)在1604年大地震中受损情况已见前述。未见开元寺在1607年大地震中受损的记载,原因在于1606年曾经及时加固一次。据詹仰庇《开元寺修东塔记》说:“万历甲辰(1604年)地大震……度材鸠工,葺衅饬坏,计易榱石百有二,捐银一百九十两有余。经始于万历丙午(1606年)正月,告成于八月”。?( O' _' S) c$ \' l A0 N
, k: y2 ~& T3 U) g- |" k2 ~% } 紫云大殿是开元寺的主体建筑,始建于唐代,明洪武永乐年间(1368~1424年)曾重建。大地震前有两次重修,一在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檀樾率寺众同修”(《开元寺志·建置》);另一次在万历二十八年,据泉州文管会收藏的当年农历八月刻石的黄凤翔《重修开元寺记》石碑称:“年所历,日就颓毁,檀樾裔孙宪付同安黄君斥资鸠众,稍稍修葺之。而紫云大殿工巨费繁,力寄群缘,势难独任也。……凡八阅月而工告竣。”可见在1604年及1607年两次强地震前的十年左右,紫云大殿已经两次重修了,其中一次还是工巨费繁的大型修建。修建后应该比较牢固的,但是,到了1637年即崇祯十年丁丑,忽然又全部重建,《开元寺?志·?建置》说:“崇祯丁丑,大参曾公樱、总兵郑公芝龙重建,殿柱悉易以石,壮丽视昔有加矣。”紫云大殿中现存郑芝龙在重建时所铸纪年铁香炉,证明此次重建确有其事。为什么在一次工巨费繁的大修理之后仅隔三十年,就需要全部重建?除了它的损坏程度加速外,别无解释。这三十年中紫云大殿并无火灾、水灾、兵灾的情况发生,而资料上又无直接记载因地震突然倒塌。我们认为,紫云大殿在新修后遇到1604年和1607年泉州两次强地震而加速其损坏程度,以致相隔不久就非重建不可,这个推测如可成立,那么,1607年强地震对开元寺建筑物的损坏程度,便可想而知了。?厦门越野联盟" N/ ?# t# D" t1 P
www.xmjeep.com/ M, U# L" ?+ M0 i5 {
(八)1607年泉州地震的旁及地区,由于我们所处局部,因而至今还没有弄得太清楚。为此,除《泉州府志》、《晋江县志》的记录外,我们还初步翻阅了《永春县志》、《德化县志》、《仙游县志》的《祥异》编(明代永春、德化属泉州府;清代泉州府只领晋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等五县,所以乾隆《泉州府志》只记这五县的事)既无1607年的资料,也无1604年的资料。但从建筑物来看,下列三条资料可能与地震有关,我们不敢断定,姑提供参考:?厦门越野联盟" D2 j) X3 d# U. `5 F( ^
1.安溪龙津桥“万历三十五年知县王贤卿仍造于龙津故处,后圮于水”(《泉州府志》卷十《桥渡·安溪县》)。按安溪虽为多地震区,但桥梁多跨骑狭谷,时受山洪冲垮。可是,这次1607年改造的龙津桥,从时间来说与泉州地震同时期,却无明确记戴其“圮于水”是地震之故,或许是淫雨山洪所坏也未可知。?7 _% o0 B( B( B' V
2.同安便安桥“万历三十五年通判陈钦福修,复圮,邑人陈廷佐重修”(《泉州府志》卷十《桥渡·同安县》)。从时间来说,便安桥正是1607年修的,但未知是地震前或地震后。?4 A. H. k9 Z9 M% p# N2 A
3.永春县学宫的尊经阁,“经始于丁未十一月十日,明年秋七月告成”(《永春县志》卷七·《颜廷榘尊经阁记》)。永春尊经阁的兴建正是在1607年秋泉州强地震之后的。?
2 U* X# L! M t) C$ ~( Mwww.xmjeep.com
$ ~, h9 Q& f: R5 s4 Z: w8 kwww.xmjeep.com 从上述等八个方面的资料进行判断,1607年泉州发生强地震的时间在秋天的农历八月二十八日即公历10月18日,泉州的大型建筑物因此几乎受损坏。现把这次震情归纳成一个表,并和1604年的大地震作比较,另加叙述。?/ P E$ a) W; h) z1 Q* w
厦门越野联盟3 x4 @; e" M% u) e
二、1604年和1607年泉州强地震的比较?2 W! b$ R$ D c5 z6 v* ^
# B* }+ M1 f9 i/ R8 c" X( U$ y
! h0 Y; d `6 U* l- H
1604年和1607年泉州两次强地震震情比较表?
2 D C8 y( ]! P3 ^www.xmjeep.com. j- |1 |; T, R1 q# k" D' }( p
3 _ Z0 o9 y: l5 G. i( a' fwww.xmjeep.com! n% x5 a1 D- H4 ~
厦门越野联盟0 \2 H& K3 R4 x5 _6 |9 k
1604年即明万历三十二年
1 \5 \2 F0 O3 p3 X1 E 1607年即明万历三十五年7 _8 W# y" @) a2 o
" w7 W' m$ m% \0 P6 y, g厦门越野联盟主震时间% Y6 t1 `' Q) G g6 J
“十一月初九日夜连震十余次”(《府志》)* l z: q- U3 w4 j2 W
“万历三十五年秋地震”《重修洛阳桥记》碑、“八月二十八日飓风大作”(《县志》)
" X( X+ M, J* ~( o% w- U, h" Y厦门越野联盟 厦门越野联盟* B) z9 t# @ N3 G7 L4 I, v) N; F$ k
前震8 u4 F% {. J2 f+ Q. u8 j! \
“十一月初八日泉州地震(《府志》)' ?2 c6 z+ G; H" S$ T y
“正月泉州地震”(《府志》)
0 k8 Z3 A, @: D0 wwww.xmjeep.com % A; |4 p/ ]5 R4 l
震向' n/ T6 b; A5 o4 ?5 ?6 G
“自东北向西南”(《县志》)
( ~4 d2 k2 [/ i+ K; Q4 k, wwww.xmjeep.com “城自东北抵西南,雉堞窝铺倾圮殆尽”(《县志》)
! e. B! A! O' _; U www.xmjeep.com- {& y$ B* j+ ]
其他因素厦门越野联盟4 f# X: @6 p$ o( ^% w
“海水皆动”,“复舟甚多”(《府志》)
E1 _' ] H* J$ u9 P 1.“飓风大作”(《县志》)?
: K7 \% H3 P X! x' f- r* q
% ^8 s: x/ F# O1 Z& N1 t2.?飓风淫雨交作(《府志》)
* t d! h0 D' X' Fwww.xmjeep.com1 c; v, U7 ]0 k: r- Q& w! c; b
3. “风涛复噬啮之”(《景璧集》)卷八(《重修万安桥记》)厦门越野联盟, ?1 y$ m0 k1 ^8 t0 N6 O& L4 x
- c, Y2 T" P5 |/ J! E, o厦门越野联盟
- R3 R1 a8 Z5 I宏观现象. B- J' _0 J! S+ {% G4 {1 n2 O3 ~
1.“山石海水皆动”?
) L& V) E2 V* r$ t$ w厦门越野联盟
: E0 i# [( s( `5 N2.“地裂数处,郡城尤甚”
. ~, v* y! ^. `! k- @ ^* ]: _( p
% z& |( D' U: n0 u; {6 z3.“连震十余次”?
5 [* O9 l% \0 u( [7 f1 ^厦门越野联盟+ X% c' o: q c; M1 z9 {# @% s
4.“镇国塔尖石坠,城内外庐舍倾圮”
- l: \7 u1 w: b% |3 L P F" t0 I* k5 Ewww.xmjeep.com' M! @: I2 t1 L n H4 J1 [
5.“复舟甚多”(以上均据《府志》)
9 C& @9 C3 ~ o3 \( p* e, e( S9 K 1.“府仪门,府学欞星门颓”(《府志》)
7 h j( C/ ^2 c" b' s! D8 n$ \+ R& [% Y( \4 E" T3 q
2.“青帝宫尽圮,帝像坏”(《县志》)
7 w- _; I! P+ C1 a' e5 Y
" ^7 k9 g: {; J$ O厦门越野联盟3.“北门志楼半圮,城自北抵西南,雉堞窝铺倾圮殆尽”(《县志》)$ ~5 z3 z8 D( a7 I, J
! X1 m7 g! U5 p2 h3 q/ X3 i
4.“城垣坊剥,胥就颓”《重修万安桥记》碑,“城中石坊驱倒六座”(《县志》)
; r. t2 f4 F. Y9 _6 ?1 t' rwww.xmjeep.com8 `+ z8 }. L% x
5.“洛阳桥梁折……桥北之坏甚矣,水道更移,曩者深坎,今为平沙……渊趾剥落,(桥墩)十仅存三四耳。……乃采石从海底结趾二十三,葺旧三十五,整补扶栏五百”(《重修洛阳桥记》碑)6 G5 A8 x p- Y- i% G8 w; D2 D( F) Z
# Q6 A3 ~. s5 N; d
6.“(清净寺)楼栋飘摇倾圮”(《重修清净寺碑记》碑)
, i, U& N6 a8 o厦门越野联盟3 F( d' H% @- U) c
7.开元寺经两次地震受损,重建时“殿术悉易以石”(《开元寺志》)
4 Z# y3 o% Q7 X% f$ O! G7 n1 I( d厦门越野联盟; ~8 k5 T: S' {" D- F% u+ B
8.安溪、同安的桥梁可能受损,永春的建筑物可能受损。
$ l0 \& T7 T5 }厦门越野联盟 www.xmjeep.com$ \ E* G1 n a/ W& U4 ~& N
. z. M+ w1 Q2 E4 f
; F. _2 F; b3 N
根据上表可以看出1604年和1607年泉州两次强地震的异同:?. r! m+ C, i, q4 Z1 x9 p( u0 i8 `. S: f
5 F+ s V% r7 v5 Pwww.xmjeep.com 第一,两次地震的震向都是从东北向西南,震中都在泉州的东北。?
+ d/ P) O" b5 E; p- h
6 i. U! r3 K( ] 第二,两次地震的震级都很强,烈度也很大。1604年有海水皆动,沉舟甚多的现象,其震中应在海中。1607年无沉舟的记载,但地面的大建筑物却大幅度受到严重破坏,洛阳江北岸的河床还下沉约4尺,水道更移,虽然泉州地面的建筑物破坏的程度特别严重,但波及破坏的地区,因限于现存资料,能考查范围的不可能太广,现仅从烈度来看,震中似在距泉州城东北不远的陆地。?! F7 [$ y7 P' l+ ]/ @ T$ [0 x
厦门越野联盟& h# b8 y/ u. m% r w( g$ R; g5 V
第三,1604年大地震,有海啸及地裂,其先有多次小震。1607年未见频震及地裂的记载,却出现“飓风淫雨交作”的异常气象,破坏性更大。两次强地震都有前震,1604年只隔一天,1607年却隔了八个月。?
* P/ L% t0 H+ `: zwww.xmjeep.com
" O* W+ g3 }9 P( r 第四,1604年地震发生在气候干燥的冬季,1607年地震则发生在大潮期的秋天。洛阳桥位于江海交界处,其破坏严重,应与海潮冲击有关。1604年庐舍倾圮似在一夜连震10余次的情况下发生,1607年各大建筑物的倒塌,以东岳庙及清净寺为例,则是受震后基础动摇,加上飓风吹撼,大雨倾盆所造成,伴随地震而来的强风,甚至能把位于城市通衢、人烟密集之处的六座花岗岩石牌坊都驱倒了。?
0 K1 ]7 c( F! M0 }如果过去在判断1604年泉州大地震的震级时,由于历史资料还没有全部经过考证核实,而把洛阳桥等实际上是1607年强地震受破坏的现象,加在1604年大震中去的话,那么,现在则可以把1604年的震级适当降低。至于1607年的这次强震,根据现有确凿历史资料,按我国地震工作者制定的测定历史地震公式推导,可判定为一次破坏性极强的地震;然而,是否应视为1604年大震的余震、震中在那里、震源有多深、震级和烈度具体为多大?这些事关全局的问题,同样由于我们只站在局部地区,历史资料搜集的范围有限,故而只能由专家去判断。 t: i: e, G0 b$ @( H: [
Z1 b. a$ e- p& X 三、泉州人民在经历了1604年和1607年两次强地震,总结了哪些经验,在建筑上改进了哪些有效的防震抗震措施??
4 _4 Z/ F& F0 @" i" H# ]5 Q3 E8 P5 g4 s) O$ z, f" h6 }" K5 o/ m
一次或多次连续地震之后,建筑物需要修建,人们便逐步从教训中总结实践经验,不断改进或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防震抗震措施。经历了1607年这一次强震以及伴随而来的飓风、淫雨和海潮之后,泉州人对抗御震害产生了强烈要求,在进行修建复建工程时,必然要充分估计这四种破坏因素同时袭来的可能性,必然在工程设计上采取相应的、科学的抗御措施。1604年和1607年泉州两次强地震相隔只有三年,时间距离很短,人们也必然认识到几年间连续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在施工设计上,当然必须充分考虑并采取有力的抗震措施。泉州历史上这两次强地震距今(1977年)已有370年了,时过境迁,研究这种历史上的地震,我们只能根据有限而又可靠的资料,把同一座建筑物在震前与震后的情况作比较,找出其特征,分析其原因,说明其抗震作用。这些至今尚存的古建筑,在之后的三百多年间,又不断地受到新的地震考验,那么,其抗震的有效性,就更足珍视了。?
' t# y L! V# L厦门越野联盟8 T8 E; M3 [! L' D9 c. y
**说:“人们为着要在自然界里得到自由,就要用自然科学来了解自然、克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从自然里得到自由。”最近发出的《**中央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中又指出:“科学家和能工巧匠,创造了灿烂的古代科学文化。”泉州人民到底在1604年和1607年两次强地震中得出什么经验呢??
q1 s8 X5 A5 s" A' Q+ W% x2 P6 y1 m& W. H: J4 F9 B6 p
第一,建筑物在震后重建时,多改木柱为石柱,建筑材料亦多用石料。如东岳庙“向殿柱用木,今石之”(《景璧集》卷八《重建第一山青帝宫记》);开元寺紫云大殿“崇祯丁丑重建,殿柱悉易以石”(泉州《开元寺志》·建置);泉州的城墙震后“城旧有用砖处,至此尽易以石”(《泉州府志》·《城池》)。把木柱换成石柱的原因,主要是地震后大建筑破坏甚多,在修复的短时间内不可能得到大量巨杉作栋梁,而泉州盛产花岗石,可以就地取材。虽石质结构的抗震能力不会比木质强,但石柱不受虫蛀,不怕雨淋潮湿腐烂,可防火灾,经得起风吹,且千年长存,地震时也经得住伴随而至的祸害,故木柱震后多改石柱,不是没有缘故的。/ m: b: |. z& W; L9 E- J0 ~# @9 k
( i4 u5 `' E, p5 v 第二,改变震前单楹构造,震后房屋采用并列连楹梁架的构造,多用斗拱,甚至用重梁、方桷,使屋架与构件成为整体。例如东岳庙“向一殿,今列而三之”(《重建第一山青帝宫记》)。连楹木梁用榫接及斗拱互相牵连,占地面积较大,即建筑整体较大,建筑物的宽高比相对降低,重心下移,且柱的增多即支撑点增多,缩小了梁的跨度,因此在地震时,较之单楹建筑更不易倒塌。?
; j& M9 J# Z2 L# b$ b7 a1 `( `www.xmjeep.com z% T l% n9 T: b6 \ G, D; h
第三,大建筑物震后由单檐改为重檐。如东岳庙“向无层檐,今重之……殿后开轩窗受明”(《重建第一山青帝宫记》)。开元寺现存的紫云大殿是1637年重建的,也用重檐。重檐建筑较单檐壮观,又通风,又明亮;还因为檐与檐之间的空隙,能相对减小地震冲击波的冲击面;又因下一檐坡度小于上一檐的坡度,因此降低了整个建筑物的重心,对抗震有利;重檐分两层,大雨倾盆之时,可分散屋盖负荷。?
4 O6 S% y' j% z. g' j& C- T/ nwww.xmjeep.com 第四,建筑物之间加甬道或通巷,前后留隙地。例如东岳庙震后重建时,“左右直以两巷,垣屋翼其外”(《重建第一山青帝宫记》),清净寺“先是楼北无庭除”,后来“中途加甬,后为占住者宰牛之垣,余是以移去之”(《重修清净寺碑记》)。这可防止地震时外墙或邻屋倒塌,波及屋栋倾倒的发生。?
% ^* a- J- p1 [+ `; T/ o y
" T# a- T' v3 ^5 e4 O厦门越野联盟 第五,注意防火。如清净寺震前“右置灶舍”,震后“移去之”。?
2 l9 l8 f. {# ]2 E3 y9 g( |& o: t7 C, \! c' s
第六,注意墙基的加深加固,如东岳庙“盘土开基,按旧更新”即是一例。?
% @* G+ x- T8 [# iwww.xmjeep.comwww.xmjeep.com! `9 p2 W6 r4 [5 |6 w* @
第七,“出砖入石”墙的广泛使用。用残砖碎石不顺砌墙,纳以灰土以充实之,建筑用语称为“碎砖石混合墙”,泉州俗称“出砖入石”。这是一种大地震后广泛使用的墙壁砌造法。屋架架在柱上,柱外再加上这种墙,它实质上就是抗震墙。它的厚度一般在50厘米左右,墙体厚,强度大,重量也大,与屋盖的重量比较,上轻下重,抗震能力就增强了。上重下轻的建筑,地震时最易倒塌。无直接史料证实这种墙壁起于何时,但我们对泉州有可考年代的公用古建筑及民间古建筑进行观察后,认为它是明末清初流行的墙体施工方法。这段期间的墙壁几乎全部以此砌筑。降至清末和近代则将这种砌筑工艺多用于砌筑露出地面的勒脚。开元寺内准提寺(今市文管会址)建于康熙年间,在桂坛巷附近“范志神曲”祖屋建于乾隆年间,都是这种墙壁。碎砖石混合墙费工费料,为什么会流行?推测起来,可能是1604年和1607年两次强地震后,房屋到处倾圮,所遗残砖废石必然不少。利用废料,解决当时材料的紧张,并可降低造价,这也应是原因之一。1607年震后复建工程的节约原则,确有史实依据。例如震后重建东岳庙,“度旧木可用之,不可用则贸以新”(《重建第一山青帝宫记》);重修洛阳桥则“旧木盾不可轻折,折则多费;亦不可尽仍,仍则易坏。斟酌于折与仍之间,可以用费省而成功倍”(《重修万安桥北记》)。节约原则当不单限于木料,砖石亦应如此。事实证明,三百余年之后,泉州还随处可见这种“出砖入石”的墙壁,它是经得起历次地震和风吹雨打的考验的。?
9 e" v! _+ `8 {% P" M+ s, owww.xmjeep.com厦门越野联盟7 B4 ?" r0 m1 U. V9 T9 v0 q
第八,洛阳桥震后修建是一个重大工程。洛阳桥始建于1059年的北宋年间,到了1607年已经过548年了,这五百多年中经过十次的大小型修理,其中破坏情况最严重的就是1607年这一次,因此修复工程特别艰巨。在修建时为了不妨碍交通,工人们创造出一个边交通边施工的巧妙方法。“匠有献定‘嵌金木柱’策者……于是设架横上通人行,下受工作。伺潮退从海底累石结趾,欹者正之,缺者补之,以达于梁”(《重修万安桥北记》)。洛阳桥恢复原貌的工程,计“采石从海底结趾二十三,葺旧三十五,整补扶栏五百,增两翼镇风塔各一,折梁重易。……役始戊申春,终己酉夏”(《重修洛阳桥记》)。根据蔡襄《万安桥记》“酾水四十七道……长三千六百尺……扶栏为其长而两之”的记录,则原来有桥墩46个,每隔1丈有一个扶栏,计共扶栏720个。这次新建桥墩23个,修理旧墩35个,扶栏500个,则旧桥墩及旧扶栏受破坏总数都在三分之二以上,而且修建后多出新桥墩12个。增加桥墩即减小石板梁的跨度,有利于抗震。因为损坏极大,这是洛阳桥有史以来最艰巨的一次修复工程,历时一年又三个月。1607年迄今,洛阳桥又经过几次修理,但没有超过此次的规模,可见修理工程之牢固。?8 P# k/ A3 i3 k: ?& n7 o
www.xmjeep.com7 {7 _9 j, m( N5 D6 T- _$ l
第九,石结构的开元寺东西二塔都有5层,先后建于13世纪中叶。西塔高44?6米,完成于1237年(南宋嘉熙元年),其塔顶的金属葫芦和铁链后来是否修易过,我们不清楚。但1604年和1607年两次强地震,塔并无受损的记载,直到两次大地震百年之后的1701年(清康熙四十年)才“换铁链六条,每条重一百七十斤”(现存西塔二层塔心东面石刻)。东塔高48?24米,建成于1250年(南宋淳?十年),塔顶葫芦、铁链在1397年(明洪武三十年)曾经改易。1456年(明景泰七年)东塔“历经风雨侵泞,铁链阑干,内外灰石损坏。……募缘修理坚完”(见东塔第一层南墙石刻)。据离1604年大地震30多年前的1569年(明隆庆三年),詹仰庇《题塔顶金标诗》有“石塔双悬缥缈端,凌虚塔上结金团”之句,可见当时葫芦完好。1588年(明万历十六年),据《开元寺志·建置》说“飓风大作,塔竿坏,金顶坠地,里人传明智重修。”葫芦新修不久,所以在1604年大地震中,只有东塔尖石坠而无葫芦铁链受损的记载。《开元寺修东塔记》谈到1606年正月至八月对东塔“庀工鸠材,葺衅饬坏”,葺衅就是修补裂缝,饬坏就是修整损坏,只换掉102块屋檐石,破坏情况似不太严重。东塔刚修好,“丙午(1606年)八月复有异风,塔竿、铜盂、铁炉、铁索、沃金胡卢,俱坏于簸荡中。壬子(1612年)秋,寺僧修”(《开元寺志·建置》)。因此,当1607年强地震之时,东塔葫芦等物恰是坏了尚未修复,所以史料没有记受这次地震损坏之事。?www.xmjeep.com" D2 U( z* w' V5 x8 ~" A) i
" c3 Z. E0 n6 Zwww.xmjeep.com 东西两塔时历700多年,经受数十次强烈地震,特别是1604年和1607年两次强地震,至今未见塔基下沉,塔身倾斜等现象。1977年五月曾对西塔进行一次测量,只略微向西南倾斜4-5厘米而已。在泉州这个地震频繁之区,雄伟双塔却久年屹立,这是泉州古代能工巧匠和科技人员对高大建筑物采取抗震抗风措施的重大成就。推究原因,可能有下述各条:?" }0 L+ a5 {3 Q/ }
1.塔所处的地基地质良好,基础深厚、稳固、坚牢。?0 g8 ]% `# Z- U2 b1 A
2.塔心柱径达2?87米,由巨型花岗石叠合,恰似一根支力强、重心稳的大石柱,支撑全塔。?
; { m7 z9 {+ m" G$ @& T: Owww.xmjeep.com 3.石砌外墙坚厚,厚达2米,丁顺组合,叠砌紧牢,经得起震、压。?
9 f ^/ E9 L$ E 4.石梁斗拱均仿木结构,石梁全都榫接架于石柱之上,层层严紧,压在塔心与外墙之上,互相连接和支撑,使全塔成为一个整体。?
3 x5 H9 _7 C; [1 r- ^, { 5.石斗拱层层托出,缩小石梁的跨度,防止石梁受震而折断。?: W& p! Z& C: p; g
6.塔顶的金属葫芦和八条铁链,对称拉力平衡稳妥,紧紧拴住塔竿托着的葫芦,使之与塔身合为整体,不致摇动。?% y+ m# } ^2 N$ ~% {7 a" F# x
7.及时修理,不使破损过甚,整座建筑物经常保持浑然一体,经得住上下颠簸,左右摇晃。?5 [' I' |# S7 q: o/ D1 E
' ?0 U1 y. ]. t+ w5 @1 F* Y4 A' xwww.xmjeep.com 实践证明,泉州各个主要建筑物在1604年和1607年地震后修复的经验是符合科学的,它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丰富创造力的体现。?www.xmjeep.com! Z0 x% {' h& q. L
g5 P- b d# Y; ~1 S厦门越野联盟 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唐山地震工作队抗震组写了《关于建设新唐山抗震问题的若干意见》(1977年《泉州震讯》第16期转载)。该文总结唐山地震的经验教训,其中提出建筑上“装配式结构的整个化,主要是加强构件之间的连续和支撑,使之成为整体”,这可保证建筑物不致倒塌。这与1607年泉州大地震后东岳庙的重建,所谓“向一殿,今列而三之”,使用连楹栋架,即是同样的道理。?
3 b% g" X; _6 k+ y. [厦门越野联盟www.xmjeep.com5 m# p9 ? j/ a
其次该文又谈到“发展框架--填充墙的结构。这种结构在这次地震中倒的比较少,主要是由于填充墙有抗侧力作用,框架有约束填充墙和提高结构延性的作用。两者互为利用,有利于抗震。”这与1607年泉州强地震后建筑广泛采用连楹的木屋架,架在木柱或石柱上,多用斗拱榫托木栋,旁加“出砖入石”的填充墙作外墙,也是一致的。?
( p5 L' I5 X2 m7 V! Qwww.xmjeep.com
# m1 N/ V1 \# U# g 其三,该文又说,“这次地震中许多厂房的倒塌是由于把构架的边跨梁放在砖墙或砖柱上面,因墙倒而牵动了整个厂房。如果增加几根边柱,这种破坏本来是可以避免的。”这与1607年泉州强地震后建筑物用柱增多,开元寺紫云大殿甚至“殿柱悉易以石,壮丽视昔有加矣”,并发展成为“百柱殿”,以及大建筑物旁边辟甬道或“直巷”,防止墙倒而推倒边柱,以免牵动屋架倾塌等经验同是一个道理。?
9 P) A' e1 U& e# xwww.xmjeep.com
" K0 V4 d% Y7 M% s* C! m# m 其四,该文提到要“防止次生灾害”,火灾、水灾等都是伴随地震而来的次生灾害,特别是火灾,更应注意防止。1607年泉州强地震后,清净寺于修建时移掉近屋的炉灶,洛阳桥墩“欹者正之,缺者补之”等,都是为了防止次生灾害发生的有力措施。?
' A; }8 h/ _) @$ j
- u1 _# r1 b. F% U0 q# t" \ k9 m& D1 }www.xmjeep.com 结 束 语?2 S$ \( t5 y3 ?( x
: p5 N. ]1 V6 N& i& S, e1 I5 p4 A 泉州有一句俗语,叫做 “站起来如东西塔,躺下去如洛阳桥。”这两座著名的宏伟文物,在经历千百年来的多次地震后,而今依然巍峨屹立。并不是它们没有受过损坏,而是古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战胜地震等自然灾害之后,才把它们保存了下来,这是人定胜天的表现。?
+ w. T2 K8 a9 t8 l; ]厦门越野联盟5 V# c: I- Q& n! v1 i8 D
泉州东门外,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林少川按:1982年升格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伊斯兰教圣墓旁边有一块似方如圆的巨石,被风一吹,摇摇晃动,俗称“风动石”。在1604年和1607年泉州强地震前约半世纪的嘉靖年间,泉州知府周道光,在巨石上刻上“碧玉求”三大字。于是此地便成为泉州小八景之一,称为“玉求风动”。这块风动石经历过万千次的地震,并没有滚下坡,现在也仍旧风吹欲动。这说明泉州历史上虽发生了强级地震,并没有什么可怕之处。?8 _% K) {- \5 f' A
5 x( V2 E7 v4 q2 P厦门越野联盟 对于地震,我们必须用严肃的科学态度去认真对待。既不惊慌失措,也不麻痹大意。我们遵循“古为今用”的方针,根据文物和史料,对泉州历史上的两次强烈地震进行探讨,希望今后泉州在防震抗震以及经济建设方面,注意这样一个重要事实:即泉州是个多地震的地带,历史上曾出现三年中连续发生两次强烈地震,并且地震、大风、暴风、海潮一起齐来,造成了很大的破坏。注意了这个史实,多作防患于未然的准备和周密的措施,以减少地震所引起的损失,保护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