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玉龙雪山!!!!!!
龙雪山,位于丽江坝北边,距丽江县城15公里,山北麓直抵金沙江。整座雪山由十三峰组成,由北向南呈纵向排列,延绵近50公里,东西宽约13公里。十三峰,峰峰终年积雪不化,似一排玉柱立地擎天,主峰扇子陡,海拔5596米,是世界上北半球纬度最低、海拔最高的山峰。玉龙雪山不仅气势磅礴,而且秀丽挺拔,造型玲珑,皎洁如晶莹的玉石,灿烂如十三把利剑,在碧蓝天幕的映衬下,像一条银色的玉龙在作永恒的飞舞,故名玉龙山。意指山峰终年银装素裹,山腰白云缭绕,阳光之下晃然如玉。所以,人们又将它与山脚之下奔腾咆哮的金沙江共同称誉为“玉壁金川”。
金沙江沿西进入云南省玉龙雪山西侧的石鼓,突然受到海罗山的阻挡,迫使汹涌的江水向东急转100度,形成了“长江第一湾”,经不可遏制的气势在玉龙雪山和哈巴雪山(海拔5396米)之间,打开一条宽仅30-60米的狭窄通路向东奔去。这里西岸峭壁入云,高出江面达4000米,江中心盘踞着一块约300立方米的巨石(虎跳石),迫使江水激浪冲天,翻腾不息。这就是闻名于世的虎跳峡。
玉龙峰的主峰扇子陡,海拔5596米,地理坐标为东经100.1度,北纬27度。雪峰悄拔擎天,雪线高度在4400-4500米之间。东山脊粒雪盆以上基岩裸露,平均坡度在40度以上,北山脊通过5000米高的鞍部与一个5391米高的山峰相连,沿山脊线望去只见刃脊峥嵘;南山脊下部则为断岩壁。
玉龙雪山山体上沟壑不多,却分布着很多冰斗和悬冰川。雪线以下草木葱葱,高山寒带植被景色迷人,珍禽异兽出没其间,被誉为“森林王国”和“植物宝库”,是云南自然保护区之一。
在地质发育史上,玉龙雪山原属滇西大地槽的一部分。地层主要以泥盆纪和石炭纪石灰岩为主体,厚度约3000米。这里,在古生代是汪洋大海,中生代形成内陆湖,到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时才开始隆起,这种上升运动至今仍在继续。第四纪的冰川活动,给这里留下了许多古冰川、冰碛垄和冰蚀湖等遗迹。如紧靠山麓东侧的丽江坝,就是形成于上新世的断陷盆地,其中低洼部分曾积水成湖,后因漾弓河切穿湖盆,致合“海子”干涸,成为如今绿茵遍野的天然牧场。
该地区属亚热带一热带高原湿润气候,冬季干燥,夏季降水集中,雨季一般从5月下旬延续到9月下旬,年降水量500mm左右,其中7-8月份最多。风季大多集中于2、3月份。所以,登山活动的最佳季节为春季的4-5月和秋季的10-11月。
玉龙雪山以其旖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天然完善的垂直气候分布形态吸引着海内外众多的旅游者、探险家和学者前往登临。登山者们自昆明乘车行程502公里到达丽江,再从丽江沿公路北行30公里即可到达主峰北侧海拔3050米的登山大本营所在地。
终年积雪的山峰由北向南排列成十三个高峰,在蔚蓝的天幕衬托下,宛如一条玉龙凌空飞舞。当你沿此旅游线深入其中,雪山会展现给你奇花、异树、雪海、冰川、草甸、溪流等无限风光,还有那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会让你一路留连忘返。
"郡北无双岳,南滇第一峰。四时光皎洁,万古势龙从。绝顶星河转,危巅日月通。寒威千里望,玉立雪山崇。"这首五言八句诗是明朝丽江第八代土知府木公(公元1494--1553年)土司写的《题雪山》,诗句豪迈。丽江玉龙雪山自古就是一座壮美的风景雪山,唐朝南诏国异牟寻时代,南诏国主异牟寻封岳拜山,曾封赠玉龙雪山为北岳,至今白沙村北北岳庙尚存,仍然庭院幽深,佛面生辉。拜山朝圣者不绝于途。"主品须立最高品,登山须登最高顶",到丽江游览,玉龙雪山是必选项目。
玉龙雪山随着时令和明暗的交替,景观也变幻无常。时而云蒸雾涌,玉龙乍隐乍现,时而碧天如水,万里无云,群峰像被玉液清洗过一样,晶莹的雪光耀目晃眼,具有"白雪无古今,乾坤失晓昏"的光辉;东方初晓,晨曦罩峰顶,多彩的霞光映染雪峰,白雪呈绯红状与彩霞掩映闪烁;傍晚,斜辉把雪峰染抹得像披上红纱,云朵带着晚霞,飞归峰间谷壑;入夜,月光溶溶,雪峰朗朗,显得温柔,恬静。
玉龙雪山上植物资源非常丰富。从海拔1800米的金沙江河谷到海拔4500多米的永久积雪地带之间,有着亚热带到寒带的多种气候,种类繁多的植物,按不同的气候带生长在山体的不同高度上,组成了非常明显而完整的山地植物分带谱。成为滇西北横断山脉植物区的缩影。玉龙雪山是最早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省级自然保护区之一的。玉龙雪山具有重要的风景旅游价值,具有重要的自然科学考察研究价值,特别是在气象、地质、动物、植物方面,玉龙雪山是一座植物宝库,很多植物具有珍贵的药用价值,玉龙雪山至今还是一座**峰,还在等待着勇敢的攀登者去征服它。
玉龙雪山侦查结果
对玉龙雪山进行了为期五天的侦查攀登,通过仔细观察,基本找到了一条理论上可以通向主峰的路线,但难度极大,路线上尚有很多地形细节是不攀登到具体高度是无法了解清楚的。以下是路线基本情况介绍:
从玉龙雪山西南侧山谷进山,BC设在3800米的山谷尽头。
BC前方有一面近200米高的“入”字型岩壁,沿岩壁左侧雪崩沟向上约100米后,可选择雪崩沟右侧一条高约120米的较容易的岩壁路线(分两个pitch)。C1可建在“入”字型岩壁上大碎石坡的尽头,海拔约4700米。
C1向上为一坡度约为70度的冰川,原冰川与上面的大雪坡直接相连,但近几年来,由于降雪较少,冰川与雪坡断开成为悬冰川,且落石频繁,几乎无法攀登。根据观察,冰川右侧的岩壁路线有可能登至大雪坡顶部,但需要大量路线绳。C2理论上可建在此大雪坡顶部,海拔约5100米。若攀登主峰,必须到达主峰与左侧卫峰之间的一条积雪沟底部,沿大雪坡右侧一积雪带横切可至该积雪沟底部,沿积雪沟向上攀登可到达主峰与左侧卫峰之间的坳口。若地形允许的话,C3可建在此地。若地形过于陡峭,也应尽量设法在此建立休息地,以确保突击顶峰。
沿坳口右侧刃脊,可直达5596米的主峰。直线距离约700米,但路线极险,必须全线架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