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提交者:jnr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 C0 d" o6 P( `5 `9 Y0 b4 _+ S4 B7 X& C0 ?3 e
“有害添加”多始自“无害添加”
7 P2 Q8 t1 Z+ E8 T: c( R
4 W1 z) Y, f+ Q9 T; h( |9 | 红网 宋金波
2 n9 t* `& w3 M& X, y2 O2 E$ C
]9 ?; G: G; r) h! i 这段时间,很多人谈“三”色变。“举一反三”之下,并累及无辜,包括很多清白并且无害的食品添加剂。
7 i7 Q: u7 _* {! v8 ~6 G: q5 K( E2 I* a& |( q* K( H
添加剂的名声向来让人心怀忌惮,但按照国际通行的卫生标准,合理使用可保安全,出于误解、成见,想远离一切“非天然”货色,不仅没必要,而且做不到。
! {' o: e ~4 c: P% q7 [www.xmjeep.com 5 }" N/ Y5 {/ j3 b9 }3 H
“添加”费时费力,物理学上叫“做功”。平白无故谁会“做功”?当然是无利不起早。利,有利己,有利人。防腐、保鲜、增色,是“利人”;食品不腐,就能卖上好价钱,是“利己”。兼有利己、利人两方面,有利且无害,自然最好。单是自己得利,就算“无害”,也不能将就。让厂商往牛奶里兑橄榄油,专门利人,太匪夷所思了点,至少别往奶里兑水。兑水消毒得宜,也能“无害”,但是,能兑水,就能兑其他东西。据权威部门的调查,这次在掺三聚氰胺之前,就先兑了水。逐利之手,一旦闻到腥,就难以收手,好比贪腐总是从收小红包开始,一路走到惊天大案。
# F0 x* F9 h5 t* J2 C www.xmjeep.com, }& m7 T- l; H4 d% `" b
但利己且无害的事情,似乎又至今仍然很多。比如曾经名噪一时的添加了核糖核酸,或者添加了其他来历莫名其妙,功用又天花乱坠的成分的“保健食品”,包括目前仍在热销、号称添加了“造骨蛋白”的某名牌高档牛奶,绝大多数只是故弄玄虚,其中的玄奥与扯淡,经不起一点基本科学知识的对质。以“科学打假”著称的方舟子,曾写过一篇文章意图点醒,但很快湮没掉了。也一直也没有哪个部门出来澄清,说方舟子所说是错的,或者是对的。这似乎是监管空白。但在方舟子等对中医发表了一些意见后,立刻就有部门出来严词批驳——原来不是睡着了,是蹲在那看着呢。至于为什么前面不说话,是担心兄弟部门认为手伸得太长,还是其他,就不得而知了。类似的事情很多,一个概念,加一些多半无害的添加物,再辅以狂轰乱炸的广告,成就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很少听到监管的意见,不说好,也不说不好——确实如此,这些添加物,通常本就是无所谓好坏的。
* J. d' H8 I& ^. Z U
www.xmjeep.com0 O( E$ b( }! F; x! A
基本事实含糊不清,缺少权威、科学的评判,就会形成灰色空间,无用、无害又高价的东西能大行其道,就会有人“举一反三”。“利己”而无害的添加可以存在,微害的似乎也就可以通融,而从微害到小害到有害,总能有足够多空间是灰色的。出现让人色变的“三”,在这样的空间,是“进化”的必然。而灰色空间的存在,实在有着深厚的社会土壤。举个例子,著名的“参、鲍、燕、翅”,风味暂且不论,就营养价值而言,早就证明,尚不及鸡蛋。但销售者说起来仍神乎其神,消费者仍趋之若骛。
& L% M; s& R/ u* e( }2 P
* c/ U# R# m" {0 I
“小时偷针,长大偷金”,这是长辈常用来教育后生的话。有害的添加,其实早在允许那些“利己而不利人”的无害添加存在时,就已经注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