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艾滋病也不是那么无限的可怕,只要了解相关的科学知识,艾滋病还是可以得到很好控制传播和预防的!
下面的专题开始,我们就来谈谈
对艾滋病认识的误区:
㈠艾滋病恐惧症的四种类型:
呵呵,先举个例子给大家看看:
湖南省一男青年在其兄长的陪同下,专程乘机到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门诊部求诊。
该青年先前有过一次不洁**史,并且感染了淋病,出现了小便困难、低热等症状。由此,他怀疑自己患上了艾滋病。他述说了事情经过,便迫不及待地连问:“医生,艾滋病有药医吗?我会不会被隔离?" 后来的检验结果显示,他并没有感染艾滋病病毒。他惶恐的眼神告诉我,又是一位艾滋病恐惧症患者。
--资料来源(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门诊部)
————————————————————————————————————————————
根据临床实践中遇到的病例,可以大概分为四大类型:
焦虑型:六神无主,坐卧不安,食不香甜,惊慌多梦,肉跳心惊,虚汗淋淋,悔前怕后,喜欢拿艾滋病的各种症状对号入座。
忧郁型:神情呆滞,少言不语,独行独往、疏远亲朋,茶饭不思,夜深不眠,时刻注意身体的任何变化,蚊叮虫咬出一个疹子就怀疑自己艾滋病病发。
惊惧型:生活节奏乱了套,无心向学,舍弃工作,举止失常,疑神疑鬼,乱求医,乱问药,不讲道理,艾滋病抗体、抗原确认检查了一次又一次,既怕阳性,却又怀疑阴性,疑换错了名、换错了血样。
绝望型:不相信科学,不相信检查结果,自己认定已患上艾滋病无疑。自暴自弃、破罐破摔意识强烈,易走极端,不是离家出走,就是准备**了却余生,更有人声言报复社会,把病传给他人。
从心理学上说,这四类型都是心理障碍,有些患者更具有严重的心理障碍,必要时须请心理医生给予诊治。不过,对大多数患者来说,可通过下列途径给予纠正:首先,要全面了解艾滋病的相关知识,不要断章取义,捕风捉影,正确认识自己身上的症状及表现,切莫样样对号入座;其次,定期到确认单位(不是初筛单位)作相应检查,如得到确认单位否定意见,即可排除感染的可能。
----转自《南方日报》
——————————————————————————————————————
候鸟编注:由于社会道德的沦丧,假与空的公害,在防治艾滋病知识的宣传上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不仅致使HIV携带者及艾滋病病人深受其害,还使人们在认识艾滋病传播途径上产生了误区、甚至无端猜疑(自己或他人);另外,有必要让大家知道一点非常重要的知识,那就是:
如果需要去检测是否感染了VIH,一定要到指定的正规医院去检查,千万不要去一般的名目众多的什么“性病门诊部”或者其它什么非正规的医院,并且在初检被检出“阳性”时,也不必惊慌,因为初筛是不能作为确诊的依据的,必须得到复检确认--因为,据相关临床研究表明有不少病例(临床病例)在初筛为“阳性”后,经复检被排除的病例也是有的--这是因为目前的“生物测验”手段上的一些必然局限性所致,这不仅是在艾滋病的检测方面如此,就是一般的细菌“生测法”上也普遍存在(了解“生测法”的人一般可以理解,因候鸟的工作性质与之有关),举个典型例子给大家参考:比如我们在日常检验某药品的“生物学指标”的时候,对某些“致病菌”的检测结果之结论上,只能用“检出或者未检出”这样的字样,而不能以我们通常的“有或者没有”这样的字样来出报告的--这,正是居于科学规范的原理。
[本贴已被 候鸟 于 2004-11-30 23:53:39 修改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