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茶道的讹传
冬日夜冷,于是便常常早早洗了上床看书。最近读了两本关于中国古代文化的著作,作者分别是中国古代文化领域研究的泰斗王力先生和马汉麟先生。两位专家学识渊博,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林林总总的我国古代文化,让俺收获颇丰。特别是看到一段关于中国茶历史的论述,解开了俺心中长期存在的一大疑团。
. \- n/ k! T5 O. G1 L! ?2 y- g5 w! Y0 O- f i( G2 \
俺的家乡在闽南山区,很适宜种植茶叶。小时候俺年年春天都上山采茶叶,从小就喝茶,可谓是喝着茶长大的。但在俺的印象中,当年俺们喝茶是很简单的,茶具也就是茶壶茶杯(俺家乡盛产白瓷,获评中国三大瓷都之一),从来没见过当下颇流行的那些繁文缛节的所谓茶道。但近些年,茶文化或茶道之说已基本上已成为一种定论了,让俺自己一直引为井底之蛙之愧。没想到读了这两本书,这才恍然,原来不是俺坐井观天,而是这所谓渊远流长的茶道居然是当代人杜撰的冒牌货,呵呵。
1 v3 E5 m; S: V- _& m1 \, t& p
" P8 |. ~ @" `( C& r" t9 o5 g8 k 马汉麟先生说的比较婉转:“茶的功用和饮用方法也在不停地变化。中唐以后,茶成为家常饮料。但那时是将茶叶磨成粉,团成茶饼,与明清以后通行的散叶茶区别甚大。”(注1)由此可见,动辄上溯千年历史的所谓茶道茶文化在学历上明显造假喔。
4 D6 k( S* K6 ?- j T. n3 Y j
3 L9 G- G1 R# u; j6 r 而王力老先生说得更加直接了当:“唐代的饮茶方式和唐代的茶汤与我们今天的概念完全不同。(唐代的茶汤)类似于一种可怕的“糊辣汤”。唐代的茶道向后世传递,在经历了蒙元统治的一百年后彻底在中国的土地上湮灭。元代兴起的茶叶泡水一直传到了今天,但这里头已经没有了“道的”成分。今日盛行于中国的所谓“茶道”、“茶文化”,所谓“勤和简净”的茶道思想,以及诸多扭捏作态,全是近三十年来好事者向壁捏造故弄玄虚的胡扯。所谓茶文化的研究,自然更是瞎掰居多。还有更荒诞的所谓“沤”了若干年的一个普洱茶饼子价逾百万的宣传,则简直形同欺诈。这正是所谓器之不存,道亦不复。”(注2)
6 n9 @7 p9 a3 mwww.xmjeep.com
( F; D5 w) g0 o8 W 王力老先生不仅剥除了“茶道”或“茶文化”的伪装,更把这些年炒得疯狂的普洱茶打下神坛。我得赶紧告诉云南的驴友在买普洱茶送我时,千万记得“只买对的,不买贵的”! ^$ X: y3 M; S( g+ }
) r M5 h- ?2 f8 J/ ?: L$ k! rwww.xmjeep.com 厦门越野联盟! m1 ]6 x0 o0 e/ c _8 ^' g
- J+ v% \9 j4 w) j; g
9 q- Y0 |4 |! i( }: q
5 W8 z9 ^' B; l. p' q
2 S9 D% z& [/ V& e4 L5 w ]
4 Z: N5 a7 A E6 g9 z4 G厦门越野联盟注1:《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插图典藏本)》,马汉麟著,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P157。
# Q1 N3 I( `- v- f6 D厦门越野联盟
. |( {5 a5 h2 t* o2 j8 q# v- l马汉麟(1919-1978),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后执教于清华大学中文系。1954年起南开大学中文系。www.xmjeep.com- d# w B1 ]$ N; Y8 v. z
; [; O& Y- P$ T6 s8 I% L& pwww.xmjeep.com注2:《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插图修订第4版)》,王力主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4月第2版,P197。
2 Z5 H& G. e: {! b' J
) Y% ^7 w9 A N0 n" {1 R王力(1900-1986),早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后留学法国,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校教授。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学部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