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一绝“捏面人”
% ^' t- k% n4 W& P3 J
小时候,在一些老街总可以看到捏面人挑着两只木箱,前面的木箱上有一个半人高的木架,上面插满各种小面人。大多是孙悟空、唐三僧、关羽、仕女等等。每每晨暮,捏面人悠然地挑着担子走街串巷。不用吆喝,箱子一开孩童争拥。一块块颜色各异的面团在那双纤细灵巧的手来回翻腾,轻揉几下,各种人物便活灵活现在我们面前。
! I/ n1 I/ z) c# {厦门越野联盟厦门越野联盟- X) c0 w" ]! J0 }
最近在厦门街头又看到捏面人,师傅从事这个行业已经三十多年,常往返于闽南各地,年前还去一趟香港把这项传统工艺带到东方之珠的各个角落。史料记载,捏面人距今已有1340多年历史,是闽南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重点项目之一,已被泉州市文化部门申报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8 E! |# v" U6 \: m
7 q( \- [% g1 u: {- @1 {5 |6 f
在中国,捏面人只归于匠人一类,与称作艺术大师的泥人张等,站不到一个平面上。但它却有着浓浓的乡土气息,自古就是农业社会中的民间传统艺术,“民以食为天”,一切的创作素材皆以食为主,因此捏面人在中国流传很广;又因南北的地形、气候的影响在同种造型上也相差各异。所以北方面人以形似,而南方面人以传神。(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六》):“玄宗朝,海内殷赡,送葬者或当街高祭,张施帷幔,有假花、假果、粉人,面米长之属”。从中可看出面塑作为祭祀供品的运用。
1 ?; p4 @% O. |# d" s0 r9 l) C3 V
3 o9 S/ n& I& `* D捏面人真正始自何时已不可考。但从新疆土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面制人俑和小猪来推断,距今至少已有一千三百四十多年了。南宋《东京梦华录》中对捏面人也有记载:“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靥儿。”那时的面人都是能吃的,谓之为“果食”。而民间对捏面人还有一个传说,相传三国孔明征伐南蛮,在渡芦江时忽遇狂风大作,机智的孔明随即以面料制**头与牲礼模样来祭拜江神,说也奇怪,部队安然渡江并顺利平定南蛮,因而从此凡执此业者均供奉孔明为祖师爷。
0 `8 U: A8 D- m6 `0 Q J
【文字ZT】
www.xmjeep.com; C' T; P8 A( J# ]7 `9 r
4 e! M, e, p+ H N5 V j
www.xmjeep.com0 D X9 J& x% s3 ?5 d3 D* w, m'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