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从后街客栈里出来,走到街对面的公交站旁,准备乘3路公交车去松赞林寺。香格里拉城县城只有4条公交线路,在安静的小城里乘坐1块钱的公交车去景点不失为有趣之举,从经济的角度出发至少是省了10倍的打的费用:)

此主题相关图片
噶丹.松赞林寺并不大,也只属省级文物,但它是云南省最大的藏族佛教寺院,是康藏十三林大寺之一,为格鲁派寺院。

此主题相关图片
在藏传佛教的寺庙中,我只去过青海的塔尔寺,塔尔寺明显比松赞林寺大了许多,但周边的风景却是松赞林寺好些。

此主题相关图片
松赞林寺也名归化寺,噶丹.松赞林寺是它的藏名,为康熙皇帝所赐,而归化是雍正所赐。它建于1679年,以大寺和金瓦寺为中轴,依次为西苏、赏厦、八大康参和僧舍,其整体建筑是仿照布达拉宫依山而建,为典型的藏族土木碉楼式建筑。

此主题相关图片
松赞林寺整个面积有八百多亩,寺庙僧人曾多达1700余人,僧舍共有300多间。1936年4月红**征经过中甸时,贺龙元帅曾给松赞林寺写了一幅“兴盛番族”的锦幛。

此主题相关图片
松赞林寺庙内有非常精美的壁画,其中一幅壁画很有意思,画的是一个人的舌头在石磨下,这是藏族同胞生性耿直,有什么说什么,最憎恨那种背后说人闲话的小人。如果有人在背后议论别人的是非,舌头是要被拉到磨盘下磨碎的。

此主题相关图片
古老沧桑的僧舍墙壁

此主题相关图片
宗喀巴大殿:宗喀巴来自青海塔尔寺,是哒赖和班禅的师傅,为藏传佛教的鼻祖。

此主题相关图片
松赞林寺的金顶虽不比塔尔寺那么宏大,但同样庄重肃穆、金碧辉煌。

此主题相关图片
藏、汉、纳西和傈僳等多个民族共同生活在这片净土与乐园中。

此主题相关图片
从寺庙出来,距中午时间还早,便决定到山下的沼泽牧场去走走,虽然是五月,但这里的冬天才过去,草还没长起来,沼泽处于半干状态,我在草场里四处游走,看牦牛食草,听山雀放啼,不时有体形较大的水鸟从沼泽的草丛中掠过,此时此刻,融入自然的感觉是多么美好!

此主题相关图片
从寺庙出来穿过克纳村子便到了沼泽牧场。

此主题相关图片
顺着木廊进入沼泽深处,可以观察沼泽丛中的飞禽走兽。

此主题相关图片
在沼泽深处游荡徘徊,把思想停止在原野,把身心交给自然。

此主题相关图片
在沼泽边沿的斜坡上,藏女禄茸格桑姐妹俩在田里忙着犁地,她俩的丈夫都去帮亲戚盖房子去了,农活则由家里的女丁完成。

此主题相关图片
不觉到了中午吃饭时间,田里看到藏女禄茸格桑姐妹俩正要收工回家,我便跟着一路来到古龙村子里,禄茸格桑一家共八口人:两位老人,四个大人,二个小孩,村里和城里一样实行着计划生育,看到内地农村里左一个右一个地超生小孩,这里虽然偏癖,却让我感到意外。

此主题相关图片
村口处格桑的丈夫和其他男人们正在热火朝天地盖房,这里的藏房并不是用土基垒成,而是用土一点点地夯起,厚度比土基房宽多了,里面既结实又保暖。

此主题相关图片
具有鲜明特色的藏式民居。

此主题相关图片
有客自远方来,藏民非常热情好客,端上酥油茶和糌粑,配上佐料,围着灶台边熊熊的炉火,一边吃一边天南海天地聊天,心里很是温暖。

此主题相关图片
禄茸卓玛奶奶在制作酥油茶,先把土茶倒入茶筒,加入酥油、盐和香料,用搅棒上下搅混成水乳交融状即可食用。

此主题相关图片
藏家的烟排很简便,房子内顶其它都是平的,只有在灶台上空的屋顶开了一个很大的口子,以方便烟尘排出。

此主题相关图片
禄茸格桑正在做糌粑,糌粑是藏民的主要食品,它是将青稞晒干炒熟后磨成细面而成。村里的藏民一般是中午吃糌粑喝酥油茶,晚上吃米饭和菜。

此主题相关图片
幸福的老人马爷爷(汉名,他的藏名我没听懂)和卓玛奶奶

此主题相关图片
在卓玛家看云龙飞舞,观沧海变幻。

此主题相关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