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原创--征文] 故乡行

[原创--征文] 故乡行

故乡

野葛

鲁迅先生的《故乡》在小时候就熟的,因为是语文课文。那时作为作业还背过,所以很熟。到了现在,只觉得熟,具体写了些什么,却又模糊了。只有一点是很清楚的,那就是鲁迅先生的故乡是绍兴。
到绍兴是一个长假日,真热闹。
绍兴才几年没去,一派旧貌换新颜,全然叫人找不着北了,到处是新建的小区,到处是一幢紧连着一幢的新楼,这些商品房新楼的房价随便都在五六千一平方,听得直让人一惊一乍的,虽然也新建新修了不少仿古的楼台亭阁,但文化古城的的那种底蕴,却是几乎感觉不到了,尤其是闹市街头上看到的打造全国“四个第一”:全国第一名人故乡,全国第一爱情园林,全国第一……广告字大的叫人发愣;字眼中透出来的口气,大的叫人不知如何是好。这“四个第一”,说的就是鲁迅、沈园、兰亭,还有一个,没记住,大约是大禹陵吧。
在这“四个第一”中排第一的,当然是鲁迅。每回到绍兴,免不了都到鲁迅故居走一走,看一看。这回看的却是差一点认不出来,原来分开在街道两边的故居、三味书屋,整个全部“重新装修”了,整修出一派大户人家的气势。从鲁迅的文章我们知道,在他童年时家道就破落了,没想到没落人家还有这么大的气派。街的两头封堵了,就差了那么两头石狮子,否则不是“荣国府”也是“宁国府”了。这么一整治,成了名副其实的“鲁迅一条街”,街上人挤得很,两边全是卖东西的,想要解释什么是“天下熙熙皆为利”,这儿是再贴切不过的了。记忆中的这条街,以前宽敞多了,也没这么拥挤的感觉,现在看到的全是人,挤来挤去的人。在这一条街头上,有个“咸亨酒店”,那天吃饭的人多得不计其数,桌子直排到了街面上,其实这儿吃,价格和饭菜之间的差距肯定在绍兴是当之无愧的“第一”。绍兴有不少物美价廉的好吃去处,但游客们乐意在这里站着挤着贵着吃,这就是名人效应了,难怪街头上会有那么大的字打出那么大口气的“四个第一”。走在这一条街上,真是遍地商机,随便抬头一看,没想到连《阿Q正传》中的吴妈也沾了这名人效应的光了,走到了时代的前列,商家旗幡高高挑起了:吴妈霉干菜。阿Q对吴妈从来没听过有想吃霉干菜这一说,鲁迅也没说过这吴妈做的一手好霉干菜,他笔下明确写的是阿Q是想和这“小孤孀”困觉,是直奔性的主题的。精明的商家如果命名成“吴妈按摩院”,不仅更准确,也更有商机,想必很招徕客人的。
把鲁迅这“第一”做到极致的,并不是什么“吴妈霉干菜”之类,那只是小菜一碟。真正把这“第一”做到了极致的,是在风景区柯岩的旁边,另起炉灶,盖了一座全新的“鲁镇”,门票之贵,大约也是“第一”的。在新鲁镇里,最叫人想不到的创意竟然是叫了一个当地农民妇人,扮儿子被狼叼走了的祥林嫂,口中念念有词地叫着“阿毛”,你若给她钱,她就会对你说:我真傻,真的……她的话就出自鲁迅著名的小说《祝福》。幸亏鲁迅先生没活到今天,否则他看到了这么活生生的一幕,不知是“俯首”呢还是“横眉”?后来听说连农妇都无法忍受这“祥林嫂”,这份钱不想挣了,自己炒了新“鲁镇”的鱿鱼,走人了。
这趟到绍兴,我觉得自己彻底地成了一个过路人。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这是一些街头小贩最惯常的吆喝,我就是抱着这种既然来了就不要错过了的心态,走来走去看看的。只是走过看过之后,心里总有一种不知如何是好的感觉。
回来之后,静了下来,再想想鲁迅先生的文章,这从小就很熟悉的《故乡》真的很模糊了。幸亏有书,找出来翻翻: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
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仿佛也就如此。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这才是《故乡》中的故乡。



编辑说明:只改动题目格式,原文只字未改--候鸟编辑。

[本贴已被 候鸟 于 2004-11-16 20:18:52 修改过]

世上只有树缠滕 世上哪有滕缠树

TOP

发新话题
最近访问的版块